导语 随着时代的变迁,胶印年画早已主导了年画市场,“窗旁”、“窗顶”、“门神”、“财神”等传统木版年画已很难寻到。木版年画及其画版已远离市井,但其艺术价值正日益凸现。“传统木版年画所承载的民俗、年味、故事,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有的人买不到木版年画,就来找我的画版,拿回去收藏。”高密市木版年画画版雕刻艺人李连忠说。
雕刻技艺五代相传在高密市姜庄镇东李家庄,李连忠家世代以雕刻木版、印制木版年画为业。到李连忠这一辈,已传承了5代。李家木版年画曾流行于广袤大地,五彩缤纷地装扮着寻常百姓家。 明朝洪武二年,李连忠的祖上由章丘迁居高密,落户东李家庄,以雕刻画版为生。清朝,李连忠的祖父李文斗从事木版雕刻时,李家画版雕刻技艺已流传了三代。李文斗技艺精湛,擅长“左右开弓”,因双手雕刻而远近闻名。他创办了“新成李记”画店,当地群众称呼他家为“刻版李家”。李文斗的父亲李思荣,生前也是当地有名的刻版艺人。李家所刻画版,线条流畅,纹理精细,不失原画稿的风貌,刻版所选用的材料,均系梨、枣木,有坚实耐用、不易开裂的特点,深受顾客欢迎。画版的内容,主要有历史人物(包括戏剧、神话故事中的一些人物)、花鸟风景、裱糊用的花纸图案,还有新年春节装饰窗屏的画联和家堂等等。李家画版不仅供应本地使用,平度、胶州等地的人也来订货购买。 李连忠1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刻版技艺,深得祖上之真传。上世纪80年代,他在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到天津杨柳青、潍坊杨家埠学习深造,扩大了艺术视野,增强了创作能力。他的作品线条流畅,人物造型逼真,内容丰富多彩,代表作品有《大吉有余》、《八仙图》、《小童子》、《财神》、《三国人物》等等。
被鼓励也被束缚过“文化大革命”期间,民间艺术遭到催残,大量的年画及木版被烧毁,但百姓过小年、大年买灶马、财神、家堂等木版年画的习俗却难以改变,常有村民找到李连忠家里来买这类年画。因为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李家的木版年画印制只能由地上转入“地下”,藏在地瓜窨子里印制。除了在高密集市上销售,他们还隔三岔五去平度集市上销售。“当年‘灶马’、‘财神’这一类卖得特别火爆,我们被赶集的人团团围住,人手都不够用的。”李连忠回忆当时的情况说,市场上是不允许卖这些东西的,有时市场管理人员发现了我们,就把年画没收了。那么好的市场,不能痛痛快快地买卖,心里总觉得遗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当地政府开始重视挖掘民间艺术,成立了姜庄工艺品厂,木版年画恢复了生机。姜庄工艺品厂聘请李连忠八十多岁的爷爷去雕刻木版、传授技艺,厂里派人来回接送。爷爷行动不便、不能再去工作的时候,李连忠应聘前去工作,除了雕刻各种木版外,还雕刻做面鱼、元宝、寿桃及各种蛋糕、点心用的模具。那一时期,他得到了画家赵修道、鲁鸿恩的热心指点。两位画家鼓励他在传承祖传雕刻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使他的雕刻技术日臻成熟。
让雕刻技艺生动再现如今,在李连忠的工作室里,收藏着一些祖传的和新刻的木版。从那些祖传的木版中,可以看出年画作品的形态和神韵及绘画和雕刻艺术的魅力。李连忠新雕刻的一些木版,包括门神、百寿图等等,人物表情丰富,胡须飘逸,栩栩如生。“赶上了现在这个文化艺术大繁荣的时代,我想把祖传雕刻技艺好好再现出来,满足文化部门和木版年画爱好者的收藏需求,争取将这种民间艺术保留下来。”李连忠对木版年画艺术的流传满怀希望。
雕刻是硬工夫,一刀一画皆辛苦。日复一日的雕刻,使他的手指有的磨出了老茧,有的磨出了血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停歇。除此之外,他还多次去果园里寻找最好的雕刻材料,以保证雕刻效果。“木版年画制作工艺流程有11步,分别为:起稿、备版、贴版、站版、浸油、刻版、修版、洗版、号色、印刷、上色。每张木版年画都浸透着画师的心血。刻版这一关更是至关重要。”李连忠对此深有体会。
相关链接高密木版年画特色高密木版年画,古称“门神”、“纸码”,历史悠久,它是由古代“桃符”演变为北宋兴起的雕板门画而来,也是在扑灰年画、半印半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画种。 清朝嘉庆年间,由于扑灰年画的制作工艺缓慢,生产效率低,根据市场需求,高密民间艺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工艺,逐步形成了高密半印半画年画的制作技术,促进了刻版业的发展。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高密木版年画的兴隆达到高潮。这时期高密木版年画畅销山东半岛、东北三省等地。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高密文化馆开始对民间年画进行挖掘、整理。1984年6月,高密有20件扑灰年画及部分半印半画和木版年画,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了“山东省高密县民间艺术展览”,受到首都观众及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2年,高密木版年画被列入潍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密木版年画富有特色,主要表现在:原材料挑选严格,用料考究;画版题材广泛,富有创造性;版面设计合理,精致新奇;人物形象逼真,画面饱满;刀法匀称有力,线条酣畅,无矫揉造作之感。一是装饰性的艺术特色很强,构图饱满紧凑,布局严密合理,人物造型主次分明,线条匀称有力豪放。二是人物形象以夸张手法表现,看其面知其人物性格,用色上以人物的特征而着色,色彩艳丽夺目,对比色以红、绿、黄、紫、粉为主。三是人物以神像、妇女儿童为主,形象丰满古朴,表情安祥俊秀。四是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已达130多种,主要反映社会民俗、传统文化、历史传说、群众理想生活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