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炎炎夏日总觉得昏昏欲睡?渴望出游又难敌骄阳似火?有一个地方既有空调又有内涵——潍坊市博物馆!但是,作为一个普通观众应该如何正确快速地参观博物馆呢?从一起了解潍坊市博物馆十大馆藏文物开始吧!
唐铁佛造像唐(公元618~907年) 残高278.0、宽190.0、厚90.0厘米。
段模铸而成。佛像端坐,肉髻高耸,面部丰腴,神色庄严又不失慈祥。上身着佛衣,双臂及下半身残缺不全。此佛像原供奉于潍县石佛寺,后随时代变迁被埋于地下,上世纪70年代又重见天日。该铁佛是迄今为止我国所发现的铸铁佛像中年代最早、体量最大的一尊造像。它既见证了潍坊地区历史上佛教繁荣的盛况,也反映了潍坊地区铸造业的高超技艺与悠久历史。 郑燮峤壁兰图轴
清(公元1644~1911年)
纵161.0、横136.3厘米。
纸本。水墨。画幅左上角,以较大画幅浓墨放笔绘峻峭山壁,后以焦墨或疏或密绘数丛兰草生于石壁缝隙之间,兰草俯仰有致,婀娜多姿。右下角山根处,绘一组散石,两丛兰花浮映于草石之中。整个画面左高右低,上呼下应。右上角则顺势题跋,使整个画面布局呈三开之势,彼此相得益彰。题跋诗为:“峭壁兰垂万箭多,山根壁蕊亦婀娜。天公雨露无私意,分别高低世为何”。款署“板桥郑燮写”,钤 “燮何力之有焉”朱文、“七品官耳”白文印。
清郑燮撰书“难得糊涂”刻石清(公元1644~1911年) 高45.5、宽103.0、厚12.5厘米。
石质。碑文为郑板桥用独创“六分半书”体书“难得糊涂”四个大字,下有小字释文:“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后题“乾隆辛未秋九月十有九日,板桥。”右上角钤朱文“橄榄轩”引首章,左下角钤朱文“郑燮之印”章和“七品官耳”章。阐述了一种大智若愚、良智深藏若虚的处世哲学。
清《棠梓清芬》书画册清(公元1644~1911年) 纵 32.8、61.5厘米。
纸本。此画册是清潍县人陈介锡所辑书画册《桑梓之遗》的副册,由其从兄陈介祺题名《棠梓清芬》,后赠与当时离任潍县县令之职的靳昱,以示留念。其首折、后折为陈介祺手书目录、题跋,内收周亮工、张端亮、郑板桥、王士祯、赵执信、刘以贵、高凤翰、郭廷翕、刘墉、窦光鼐书法,崔璞、张端亮山水,高凤翰花卉等13位乡贤16幅书画作品。其中部分画作钤 “曾为陈介锡藏”、“文石山房所存”朱文印及“潍陈晋卿家藏”、“桑梓之遗”白文印。另有部分画作附康生鉴赏题跋。此画册虽为小幅,但笔墨精妙,堪为上品,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陈介锡,字晋卿,介祺从弟,山东潍县(今潍坊)人。同治年间著名收藏家,辑成宋明以来山东名人书画真迹数十册,名曰《桑梓之遗》。著有《桑梓之遗人物考略》、《桑梓之遗录文》、《石文杂录》等。 清康熙六十年高凤翰风荷图轴清·康熙辛丑年(公元1721年) 纵142.5、横69.2厘米。
绢本。设色。画面以写意笔法绘荇草、荷花、芦苇,皆用“没骨”画法,以墨之浓淡干湿来表现荷叶的荣枯翻卷,只有三朵莲花用极浅的墨线勾出轮廓,后敷以淡淡的浅曙红色,来提高墨色的鲜明度和丰富性,于酣畅的墨色中飘荡出清风逸气,具有浓郁的书卷气息。画幅左上为作者自题:“辛丑初夏,南邨居士写意。”下钤朱文印“南邨”、白文印“高凤翰”。左上方为郑板桥题七言诗二首,钤白文印“郑燮之印”。题款用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体写就,潇洒轻快,清新爽朗,且与右边挺然而立的芦花遥相呼应,增强了画面的整体美感。此幅作品为郑板桥、高凤翰二人难得一见的书画合作之佳作。
清乾隆十七年郑燮撰书城隍庙碑刻石清·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 高183.0、宽73.0、厚22.3厘米。
石质。该碑为清乾隆十七年(1752)郑板桥倡捐重修城隍庙竣工后所撰书刻碑。碑额为板桥“六分半书”体所书“城隍庙碑”;碑文通体正楷,是郑板桥存世仅见的楷书遗存。文中板桥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阐述了其无神论观点。因该碑文好、书法好、镌刻好,被世人誉为“三绝”碑。
清光绪粉彩人物瓷瓶清(公元1644~1911年) 口径12.1、底径11.1、高46厘米。
瓷质。撇口,直颈,溜肩,腹渐敛,圈足。通体施釉,腹壁以五彩绘主题图案《水浒传》一百单八将。该器胎体轻薄、胎质细腻。人物绘画笔触生动,细致入微。画面先用墨彩勾勒,再填以红、绿、紫、赭、墨等色彩,颇显典雅。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红褐陶鬶
距今约6100~4600年 通宽20.7、高21.0厘米。
夹细砂红褐陶。鸟喙形短流,侧视呈三角形,口微侈,喇叭形细短颈,扁圆形腹肥大,低裆,矮肥足,桥形长鋬;颈下部流前饰一大乳丁纹,鋬上饰一弦纹,下端两侧饰数道较深压印纹,腹部与把手下端连接处饰一周附加堆纹。
该器物起身低矮,似一只伏于地上正仰望高空的肥硕大鸟,造型独特优美。
清道光十四年谭汝霖自怡园图长卷清·道光甲午(公元1834年) 纵40.5、横410.5厘米。
绢本。工笔设色。该图卷取自潍县园林“自怡园”实景,以工笔界画青绿山水的技法精绘而成。用笔勾勒细腻规整,设色青绿鲜明浓重。全图以精致的笔法、鲜浓的色彩、开阔的场景、充实的内容,形神毕备的呈现了自怡园的全部风貌。卷尾为谭汝霖题款,下钤 “谭汝霖印”白文印。另有引首为道光乙未年(1835)翟云升隶书题“自怡园图”卷名,卷后有翟云升、陈述经、何澍、郭育才、王统照五家题记。
此幅长卷为研究清代潍县园林提供史料借鉴。
谭汝霖,字雨岩,山东潍县(今潍坊)人,清中期书画家,谭谟伟弟。工诗词,尤精绘事。
第四纪更新世晚期潍坊象头骨化石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距今约10~20万年)
古生物。1979年发现于潍坊市。该标本有着保存近乎完整的头骨、左右门齿、下颌骨、胸椎、腰椎、肋骨、肩胛骨、髋骨、肱骨、股骨、掌骨及脚趾骨等,研究者认为其可能为60多岁的雄性个体。它大约生存在中更新世晚期,代表了比南方象躯体构造特征更进步的原齿象属晚期的一个新种类。研究者因此以“潍坊象”来命名这个新种属。
这种象化石,在潍坊地区分布很广,多有零星发现,均不及该象化石完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