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潍县的“布政司街和双小庙” 潍县城有两条以衙门名称命名的街道,一是海道司巷(海道司是掌管海道-渔业、盐业等行业的主管部门);二是布政司街(布政司是掌管民政、田赋、户籍等的主管部门)都是关乎国计民生大计的。因为潍县自古以来经济发达、富庶,所以在潍县城设立了派出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垂管部门。
后来的布政司院落成了学校,先叫“青年中学”后叫“新青中学”等到我上中学是又成了“潍坊三中的分院”。图书室就设在分院,在那场史无前例文化大革命风暴中,学校整个瘫痪,想在那个喧嚣的环境下找几本书读的我们,曾悄悄地从砸碎的窗户里爬进去偷过书,后来“打砸抢”风起,图书馆起了大火,所有的图书烧得殆尽,直后悔当时怎么没多拿几本儿。 “土地庙“属于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多是民间自发建立的,建筑规格都不大。源于人们祭祀大地、祈求福祉、保平安、保丰收,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土地神”是道教里诸神地位较低也是和人们较熟悉的神祗,“土地神”职务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村长或乡镇长。 “关帝庙”是关羽的庙,关羽死后迅速升温,直至武圣人、武财神。他的“忠、诚、信、义”的精神,渗透到人们行为处事的方方面面。“关羽”成了人们崇拜的对象,所以“关帝庙”也成为城市乡村中建的最多的庙之一。 土地庙在布政司街西头路北,关帝庙是在芙蓉街北头路西,那儿是个十字路口,西面是增福堂街(潍坊三中所在地),北面是罗家巷(通到西门里大街,即现在的东风大街),两座庙斜对着,俗称双小庙。 解放后实行了土地改革,“土地庙”里的土地神没“岗”了。五十年代“土地庙”成了“火烧铺”,有一位六、七十岁老太太打“火烧”。六十年代“土地庙”住了一个疯女人,里面凌乱的很,不知道她姓啥名啥,总是听她喊她女儿的名字“兰!快回家来吃饭啊!”;“关帝庙”里的关羽也没了往日的威风扫地出门了。庙宇成了“自来水站”也有一位老太太掌管,一天三时开放,人们拿着“水票”排队去挑水。再后来潍坊三中在布政司原址上盖了宿舍楼,双小庙也早就拆除了,现在只剩下了条叫“布政司街”名的胡同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