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路人乙 于 2012-6-6 15:53 编辑
曾经的记忆 如今的逝去 城隍庙最后的游记 某天,翻了下《潍坊晚报》,上面有篇文章,说城隍庙棚户要拆迁了,心中不禁一动。枉称自己喜欢老潍县的东西这么久,却从来没有认真去城隍庙看一看。 约了子平,野鹤兄周末去看最后一眼。去的时候就感觉来晚了,外面已经设了围墙,多数房子已经人去屋空,一些拆迁人员已经动工了,尘土飞扬,一片破败影响。 我们先从城隍庙街一个向北的小巷子进去,清雍正《巡行供献圆满记》碑正在被工人挖出准备运走,碑面左侧和下侧风化严重,“雍正八年五月初一日立”几个字还是清楚可见的。 《巡行供献圆满记》碑 在碑的斜对面,有一个小院子,门锁着,踩在外面的旧沙发,能看到屋子两侧还有幅对联,上联:享祀平寿侯阴阳默相,下联:金临潍水地泾渭**,后面两个字被墙挡着,看不到。查历史,三国魏正始中(240—249),司马懿儿子司马骏封为平寿侯,国都在今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难道此处曾祭祀司马骏的? 顺着小路往里走,通往城隍庙的小铁门恰好开着,再进右侧小门,便来到城隍庙前后殿之间,南侧为后殿,原供奉城隍奶奶,潍县人称“卧奶奶”,也是全国唯一供奉卧奶奶的庙宇。前殿原供奉城隍爷,现在庙宇虽在,里面早己面目全非,前殿里面几乎就是仓库,堆了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后殿三间屋隔墙早己拆除成一间大屋,现在有人在此屋中装裱字画用。 城隍庙前殿 从庙出来,继续往西走,有一小湾,早己无水,据子平介绍,这是“九湾”之一,回来查阅资料,此湾应无名,难得的是还没被垃圾填成平地。此巷附近的房子己经全部搬空了,屋内杂乱的扔一地废弃的东西,看这些房子年代应不长,粗略一看,几乎每家都留着一口水缸,这个平房的必需品,在城市化建设中,却无用武之地了。 城隍庙附近的湾 从小巷子出来,回城隍庙街,继续西行,城隍庙地区的主要水源-----打水井现在已经被封住了,在记忆中小时候每次经过这里,都会聚集着很多人排队打水,在那时,两个铁皮桶(潍坊人应该叫“筲”),一根竹扁担,是家家必备的打水器具。 在水井西边的小巷子里,对这家的门楼发生了兴趣,正准备照相,房主出来了,问我们什么事?我们说,来照几张相片的,房主很热情说那进来照吧。跟房主聊了几句,房主说这房子历史不长,那边有幢270年的老房子,可以去看看。从屋里出来,继续往西走,这里的房子多数没搬,根据附近居民介绍,这房子应该是清文人王之瀚故居,大门锁着,只好在外面照了几张照片。 王之瀚故居? 从城隍庙街拐到北门大街上,有一朝东的小巷子,子平说,这可能是叫迎春巷,巷口道路用青石铺成,从上面的痕迹来看,此处原先应有个大门。右侧房子墙砖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其中一块写着“咸丰”,另一块写着“阜灵”,印证了这房子的年纪,可惜的大门锁着,没法进去看个仔细。继续往里走,左边一户人家的古朴的门楼很是显眼,据子平说他曾进去拜访过户主,此户人家屋顶上种着石榴树,是当年抗战时被炮弹打上去的。再往里走,基本上都是在拆迁的房子,我们退回来,拐到金巷子去。 金巷子这边除了那家中医外,就其余的全都搬走了,逛了一圈,没发现太吸引人的东西,除了在里面发现了一座二楼的小楼,仔细看了一下,二楼的地板也是木头的,确实是有年头了。“八支旗杆底,三层车门里”,金巷子曾荣耀一时,马上就离我们而去了。 从金巷子拐到仓巷子,这条巷子住家还不少,多数锁着门,有一户二楼小楼开着门,子平去问了一下,里面的两位老人在忙着干活,对拜访不太喜欢,说这儿的房子全是后来翻新的来,没啥可照的,于是就离开了。 既然来了城隍庙,离不了吃最后一次肉火烧,那家有牌子的火烧铺已经搬走了,我们并不觉得遗憾,大家一致认为那家实际上做的退步了,不吃也罢。隔壁那家还营业,每人要了两个火烧,边吃边怀念小时候吃过的火烧的情景。我印象中最早买肉火烧的时候,是一毛钱一个,还需要粮票跟副券,那时候的火烧从炉子里掏出来跟个球似的,鼓鼓的,轻轻咬开一个口,热气散出来,就可以吃了,香气扑鼻,现在做的当然是没法比了。记忆中此街上还有鼓烧饼的,现在全市卖鼓烧饼的也屈指可数了。 记忆的终归是记忆,逝去的终归要逝去,仅有此文,以为纪念,纪念那段记忆,那和那些名存实亡的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