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子庸(1793—1846),字铭山,号明珊居士。广东南海横山人,清道光十六年至十七年临朐县知县、次年任潍县知县。清代文学家。
子庸出生书香门第,诗文造诣颇深,亦善画工笔画,且精通韵律,善骑射。曾于嘉庆二十一年(1816)参加科举考试中武举人,后屡试进士不第。其间,招子庸搜集了不少青楼歌伶咏唱的民间唱词俚语,以粤语韵律加以变调整理,写成《粤讴》一书,自此蜚声遐迩。道光十六年(1836),四十三岁的招子庸获“举人大挑”,是年三月,署任临朐知县。“时值岁饥,子庸以银四千两至,稽审贫乏,计口赈济。复请发仓谷两千五百石减价平粜,以惠中户饥民。聚党劫夺之患,为之顿息。秋大熟,买谷六千石实仓,悉准市价,属绅耆分董其事,猾胥悍隶不得因以为奸”(《光绪临朐县志》)。次年,潍县 马刚造反大案,朝廷命其侦断,子庸单枪匹马至潍,擒其首,遂改潍县知县。因音近,民呼作赵子龙。然上任后奉行无为而治,沉浸书香翰墨。后任知府之职,深受当地人民的爱戴。番禺冯子良有《送招铭山之官朝城》诗。 其一云:东山偶作风尘吏,南人生有幽燕气。短衣匹马慷慨行,读书杀贼男儿事。 其二云:兵刑钱谷问不知,手擒巨盗千里驰。旁人不识鲁邑宰,见君错认并州儿。 其三云:曳绂依然名士服,喜时画兰怒画竹。风流不政今在兹,知君善造平安福。这三首诗充分反映出招子庸在山东任职时慷慨侠义、风流为政的生活写照。 招子庸的画写实性很强,他学习宋代协家师法大自然的好传统。他的家乡有不少竹林,成为招子庸写生的极好素材,在早晚、风雨等不同时节,他都认真观看竹的变化,为绘画创作积累第一手材料。他曾在自己画的竹图上题跋云:“画竹应师竹,何须学古人。心眼手俱到,下笔自通神。”这既是画竹的心得,又是经验之谈,十分难得。招子庸画竹是用水墨画成的,他善于运用墨分五色这种水墨画特有的技法上的变化,将阴阳、远近的景物充分表现出来,无怪乎画史称他是一个画竹的高手。
尝于牍尾画竹,有板桥(郑燮)风致。所写兰竹,或雪干霜筠,或纤条弱筱,俱能得其生趣。作有《留庵随笔》、《寒松阁谈艺琐录》、《随山馆诗稿》、《云起轩词钞》、《南海县志》、《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墨林今话》。
在博物馆收藏的招子庸的石刻竹碑多块,其中道光辛丑又三月的竹画中题诗曰“落笔始知真有节,凌云自问本无心。任他风沙消磨久,还向空中作风吟。”还留有“莫描老干无枝叶,一夜风雷几代孙”、“须知老朽当为先,培植儿孙上碧霄”等诗句。 道光二十一年(1841)因受友人的案件所牵连而被罢官。回归南海,靠卖画为生,景况凄然,颇似“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 道光二十六年(1846)十二月十六日(1847年2月1日)在家乡病逝。招子庸是清末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入仕时间不长,也是潍县郑板桥之后的又一任好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