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江山有待 于 2013-2-17 12:02 编辑
白浪河随记
——为潍坊论坛而作
2012年4月21日日记:“上午与妻去校园看海棠花、樱花,并照相,后又开车去浮烟山风筝放飞场,返途中在志科全驴宴吃午饭。
晚上乘公交车去百货大楼买衬衫。后从白浪河岸去东风街,看到白浪河越来越窄,心里很有些感慨。”
那是周六的一天,因了前天去学校上课见到花儿盛开,似是片片云锦,落在了校园,又因了一夜春雨,风筝会举行,就引起了一天的游兴。我平时蜗居斗室,习惯了书斋生活,很少有此兴致。
单说晚上从百货大楼出来,大概将近八点的时光。行至胜利街大桥,天时尚早,就想徒步沿白浪河岸向北到东风街,再坐公交车回家。
好久没在白浪河畔漫步了。我先从西岸北行,沿奎文阁石桥来到东岸,继续北去,走着走着,走到了一处将要竣工的建筑楼台上。它宽大的平台从地面高高架起,应该是主体楼房的附设部分,很有些古人说的楼台亭榭的样子。
起先我还为人造平台的宽敞、现代建筑的华丽而赞叹。但忽然发现它下方的支柱是安放在原来的水中,这一建筑已大大侵占了原有的水域。回首西望,又看到一排商品用房也建在河滩里。我的思维一下子变成了一只无头的苍蝇
我急了,突然快跑起来。妻说:“你这是做什么?”我说:“我要到亚星桥上看看白浪河还像不像河的样子。”
我快步跑到东风街亚星桥上,站在栏杆旁,久久南望,看着两岸片片灯火,河水粼粼波光。心里自我安慰道:这总算还是一条河吧,这总算还是一条河吧。但河道确实窄了许多。
我不禁想起了少年时代对白浪河的最初印象,那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秋天,我随长辈来潍坊赶大集,集市的主要场所就在河滩里。在这里,人们买卖着各种日用物品,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杂而不乱。临近西岸,支着一口热气腾腾的朝天锅,这种原汁原味的传统小吃,至今让人回味。也依稀记得那高高的河堤,宽阔的河滩,堤上的柳树,岸坡上的莎草,以及河滩里被人踩成硬面的黄土沙。这是市区白浪河枯水季节的景象,也是它最自然的原始面貌。
八十年代初期,我大学毕业来到了潍坊工作,白浪河的部分河堤已经推平。后来中心河道逐渐用石头砌成,河滩行道也用砖石铺就。这种人工改造,并没有破坏它的基本面貌,白浪河还是一条像模像样的河流。并且因为这改造,留住了河水,碧波荡漾,四季水清。何况花木点缀,人行其间,犹如江南。更有木椅石凳,供游人憩息,何其便利。这种改造,可谓天人合一,锦上添花。这种状况,延续了二十年的光景。期间,我婚前婚后,节日周末,偕妻携子,常去河边走走,感受一下城市柏油马路、水泥高楼之外的自然况味。
进入二十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白浪河市区中心河段的改变愈演愈烈。印象较深的有三次,先是看到东岸图书馆的一座大楼临河而建,从西岸东望有很强的压迫之感。后来又见铲掉了胜利街桥北西岸的花坛,做了一个V1广场,河滩全部石砖硬化,走在那里,再也想不到亲切的泥土、天然的花木,就连那一汪河水也难以吸引目光——自然的氛围完全被破坏掉了。不知何时,面对河心,还在西畔里岸建造了一排商品房,不伦不类。这种改造,直让人有佛头着粪、焚琴煮鹤之叹。面对白浪河,不知该说什么好了。第三次,就是上文所写的去年见到建筑平台时。如此这般,欣赏自然的心境没了,这些年很少特意去白浪河边走一走。水泥石头,城市里随处可见,在楼房、在马路,在角角落落,欣赏这些东西,还用得着专程跑到白浪河畔吗?大街小巷,店铺林立,购买商品,管得跑到白浪河边吗?而对城市建设来说,土地虽少,哪里找不到一衣带水之地,非得在白浪河滩大兴土木才算兴旺发达?
回家的路上,我久久无语。
我真担心我们潍坊市的母亲河在市区变成一条窄不容舟的小水沟。
我真担心游人观光市区白浪河,他们看到的不是河,而是高楼挤压下的窄水道。
我真担心后人再也看不到市区美丽的白浪河了。
自然环境就是这样,一旦破坏,要想恢复,那要花费多大的气力?甚至就没法恢复了。
想着想着,我的思维走向了极端:也许有一天市区的白浪河会变成一条地下暗河,厚重的水泥板覆盖在它的身上。或者还是一条明河,却支支水泥圆柱插入水中,白浪河上,盖起座座吊脚楼房。这虽是想象,但以同胞们对经济的热情,以及现代建筑技术的发达,也难说没有这种可能。
前些日子,驱车路过白浪河下游,又见到原野中奔流的白浪河。心想:以后要看白浪河的原样,要到野外来看了。又想:近年开发的市郊白浪河湿地,那也算是一种补偿了。还想:我的思维可能更多地被审美意识所左右,开发商则更多地为经济利益所驱使。
但无论如何,多些审美,多些情趣,在市区内保留母亲河原有的基本风貌,不用铜钱之气熏之染之,不用市工之巧强夺自然之美,那不能不说是一城人的福气,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城市的极高品味。
2013年2月15、16日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