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亭城边两石桥
对于熟知寒亭的人,也不一定知道寒亭城的周边有两座古石桥,我也是一样。
去年的秋天,听朋友说起,在寒亭西北的东、西分营埠村北面的一座古桥,让他找到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兴奋不已,决定亲身去看一看,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古桥。
分营埠村分东、西两村,都不太大,明朝时建村,因两村中间有将军埠,埠上有许多坟茔,故名坟茔埠,后来把村名美化为分营埠。
那次记得是去年的六月份,正是草木浓绿的时候,我沿坊央路从寒亭向北,到 路再向西,快到上海路的时候,就到了东西分营埠了。对于这一带的村庄,也不是太熟悉,看到村后有一片杨树林,就径直奔了过去,以为还有将军埠,埠有一般有树林。结果走到村子的北头才知道,走到头了,前面就是一河涯堤,而那片远远看到的树林,还在河涯的对面。
但我也意识到了,离桥不远了,因为我知道,些河涯便是虞河南涯了。当时河涯上绿草依依,树叶飒飒,风景迷人。通过一放羊人才知道,我走错了地方,要找古石桥,还得向西走,原来那石桥在东西分营埠村的中间向北就是。
按照指点,我找到了那座古石桥。此桥确实漂亮,现为五孔桥(资料显示为七孔桥),桥两头便为实基路了,石板桥面,石桥桥基,浑然一体,看上去显得是那么的古老与牢固。桥的西头,也就是河的上游的一面,中间两桥墩上的条石上刻有两个龙头,栩栩如生。如果按两个龙头所在桥墩的布局来看,原来的桥就是六孔桥或是八孔桥,而不是七孔桥,现在也就是说,有一孔或两孔落地了。桥面光滑,上面有明显的两道车辙,这是历年累月历史的痕迹。
此桥架在了虞河上,为清康熙年间,分营埠人为了方便行人,组织募捐修建的,当时场面很壮观,周围村庄包括郭家官庄等村的人都有捐资。又因为当时此路也算是官道吧,寒亭北乡要进寒亭城,这是必经之道。所以此桥在当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听说,当时桥旁还立有一碑,详细记录了当时修桥的盛况及募捐人的名字。经打听,此碑原在西分营埠村,现在不知下落。
就在去年的十一月份,听朋友忽然说起,虞河上下都在治理,那座古石桥如何了?一语惊醒梦中人,我当天中午就赶到了西分营埠。等我爬上河涯北望,到处都是新翻的泥土,而桥周围的田地也都没有了,河边的杨树也没有了,还有那古石桥在热气腾腾的工地上苟延残喘。为什么呢,因为工地动着了那石桥了,几十吨的施工车在桥上碾来碾去,桥已经不堪重负,几处断裂了。桥头上的龙头,也不知了去向。这就是时候的步伐与历史的碰撞。
由于对石桥的关心,于十二月份,我又去看了看那座石桥,再去的时候,桥已经不是桥了,已经变成了一堆乱石,原来的石条或石板简单地搭成了供施工人员过往的独行桥,桥已经没了,三百多年历经沧桑的古石桥没了。
而也就在同一时间段,听说了寒亭浞河上还有一座古石桥,并且保存完好。就在看完了西分营埠的石桥后,趋车到了民主街的浞河桥头。
浞河上的古石桥,在现在的齐家埠村东面的浞河上。电视曾报导说,此桥乃明朝尹姓迁到寒亭的第二世祖倡导修建的,原名叫尹家桥,现在的齐家埠原来叫尹家埠,当时浞河时常发大水,行往不便,故修此桥。也就是说,此桥在明洪武年间或以后不长时间修建,比西分营埠的石桥要早很多。
此桥在1941年出版的、总结历代《潍县志》扩编为42卷的、国内闻名的《潍县志稿》中并无记载。走访调查桥西头的齐家埠村老人,发现最早记载见于明朝初期编写的该村尹氏家谱,家谱共三本,除《尹氏族谱》外,在《尹氏宗谱》《尹氏世表》这两本古书上,分别有详细和简单两种记载,古石桥是由山西洪洞移民来的尹氏二世祖尹堂倡导捐资,主持创修的原桥。尹氏始迁祖是大明恩贡生尹孟贤,迁戴庄。二世祖尹堂太学生,迁尹家埠;其弟尹朋监生,徙居尹家双庙村。二世祖尹堂“自幼吃长斋性嗜读书,家计丰饶乐善好施。庄东浞水弥漫,行人临流苦无津渡之处,于是首捐资财建修桥梁,故人以尹家桥名之”。至今在该村公墓里还竖有尹姓后人刻的大石碑,刻有家谱原文。看来电视报道与调查结果相符。
寒亭文管所在2008年12月12日播出的《直播潍坊》中说:“查阅现有的史志资料,未查到有关此桥的创修和重修记载,文物鉴定为明代建造创修之原桥,大约在1403~1424年间建造。
此桥名叫尹家桥, 现位于齐家埠村和齐家道村之间。明初建桥时,只有桥西唯一一个村庄尹家埠,清末才被改为齐家埠。在《齐氏宗谱七世祖齐栋分支谱》中记载:“我齐氏始祖太宗及二世祖河南御史齐铎,于明初洪武24年1391,自四川成都府枣阳县徙居潍东寒亭前齐家道后,俗称山场之地”“四百年前,我齐氏寥若晨星,数人而已。至明隆庆2年1568,浞水泛滥,旧舍倾颓,堂兄弟六人遂析居为二支六门。长支长门居厡山场,传七世而止;长支二门居尹家埠(后改称齐家埠),李家道(1974年被浞河大水冲毁,搬迁至齐家埠);长支三门居(寒亭二村)南巷子;长支四门居街西头(今河西村),大东庄;二支长门居齐家道;二支二门居北平旺,赵家埠。”
《寒亭区地名志》第30页记载:齐家埠古称尹家埠,元代尹姓居此。明洪武(元年1368)初,又有尹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潍县戴庄,其后一支迁此落户。明隆庆年间齐姓由寒亭迁入,清末改称齐家埠。齐家道,明初齐姓由四川迁来立村,以姓氏取村名。
由此可见:齐姓在尹姓迁来近200年后,明末隆庆二年1568,家被浞河大水冲毁成为水灾难民。其中七世祖齐栋,迁往尹家桥西头尹家埠村。四世祖齐鸾的后人,在尹家桥东头新立一小村齐家道。清末尹家埠村的齐姓有人做官才被改为齐家埠。
我们从浞河的东涯向南走不远,就看到了此桥深深地卧在浞河上。河东有一村,叫齐家道,而河西的村子就叫齐家埠。当时浞河也在治理由,桥的西头已经挖开河道,预埋地下河道涵洞。好在古石桥没造到什么破坏,据说,寒亭政府有意要保留此桥。
尹家桥要比西分营埠桥整齐得多,桥很完整,包括桥两头的混合土都基本完好,到现在,还有行从过往桥上。此桥现为五孔桥,我想原来是六孔,有一桥好象埋没了。一样的石板桥面,一样的石条桥墩,只是石条上没了龙头。略显少了些威严,但却不失平朴。
浞河水还算是清澈,这与政府治污减排有着重要的关系。听一当地妇女说,来看看吧,这样古老的桥,在寒亭不是很多了。看来当地人的保护意识还是相当浓的。
一样都在寒亭城的周边,一样的古石桥,虽说不上有多大的考古与历史价值,但总是对一方风物的留存与纪念。现在一个没了,一个保存完好。总有一些老的东西,存在心里或留在世上,对当地来说,都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此两桥便是。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三日
[ 本帖最后由 清竹 于 2009-2-16 08:42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