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春雷
羽界课堂 羽毛球项目特征与体能需求分析
2006年,羽毛球比赛实行21分制,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使强队之间的比赛攻防转换明显加快、对抗更加激烈。
在随后的一些重大赛事中,我国羽毛球运动员暴露连续比赛后的体力储备下降、伤病明显增多、体力严重透支等问题,引起相关专家的关注和研究。文章转载羽界之家,跟着羽界App一起练,乐享运动,羽无极限! 本人于2008年初,开始以体能教练身份受聘于国家羽毛球队,主要负责主力队员的体能训练。
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显示出明显的效果。 2008年北京奥运会林丹在决赛赛场展示出对李宗伟一边倒的攻势▼ 2012年伦敦奥运会赵云蕾身兼混双和女双两项,在高强度的对抗下囊括两枚金牌▼ 2016年里约奥运会谌龙对李宗伟决赛表现出的速度和耐力优势都是充沛体能在做后盾▼ 特别是2013年羽毛球世锦赛,林丹与李宗伟的巅峰对决,李宗伟由于体能储备不足而大腿抽筋,输给了体能更胜一筹的林丹▼
所以,在技术越来越没有秘密而言的今天,体能无疑已经成为羽毛球比赛致胜的法宝。
在大家越来越关注体能的同时,有必要先仔细梳理和认识一下羽毛球的项目特征:
1、 羽毛球比赛时间特征
根据对2008年奥运会比赛实况的统计,羽毛球比赛由短时间运动和稍长时间间歇反复交替组成,运动时间多集中在5~10秒之间,间歇时间则在10~20秒之间。
但2008年奥运会以后研究发现,10秒、15秒以上回合比例有显著提高趋势,多拍比例几乎增加一倍。女单、女双和男双的比赛中有70%是打满三局的,而且第三局的回合运动时间和回合数都比前二局高,其中女双的全场运动时间,每回合运动时间都极显著高于男双、混双。
作者:李春雷
羽界课堂 羽毛球项目特征与体能需求分析
2006年,羽毛球比赛实行21分制,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加,使强队之间的比赛攻防转换明显加快、对抗更加激烈。
在随后的一些重大赛事中,我国羽毛球运动员暴露连续比赛后的体力储备下降、伤病明显增多、体力严重透支等问题,引起相关专家的关注和研究。文章转载羽界之家,跟着羽界App一起练,乐享运动,羽无极限! 本人于2008年初,开始以体能教练身份受聘于国家羽毛球队,主要负责主力队员的体能训练。
科学系统的体能训练显示出明显的效果。 2008年北京奥运会林丹在决赛赛场展示出对李宗伟一边倒的攻势▼ 2012年伦敦奥运会赵云蕾身兼混双和女双两项,在高强度的对抗下囊括两枚金牌▼ 2016年里约奥运会谌龙对李宗伟决赛表现出的速度和耐力优势都是充沛体能在做后盾▼ 特别是2013年羽毛球世锦赛,林丹与李宗伟的巅峰对决,李宗伟由于体能储备不足而大腿抽筋,输给了体能更胜一筹的林丹▼
所以,在技术越来越没有秘密而言的今天,体能无疑已经成为羽毛球比赛致胜的法宝。
在大家越来越关注体能的同时,有必要先仔细梳理和认识一下羽毛球的项目特征:
1、 羽毛球比赛时间特征
根据对2008年奥运会比赛实况的统计,羽毛球比赛由短时间运动和稍长时间间歇反复交替组成,运动时间多集中在5~10秒之间,间歇时间则在10~20秒之间。
但2008年奥运会以后研究发现,10秒、15秒以上回合比例有显著提高趋势,多拍比例几乎增加一倍。女单、女双和男双的比赛中有70%是打满三局的,而且第三局的回合运动时间和回合数都比前二局高,其中女双的全场运动时间,每回合运动时间都极显著高于男双、混双。
2、羽毛球项目供能特征
一场羽毛球比赛的净活动时间与间歇时间比例约1/2,说明羽毛球运动能量代谢的特点属三个供能系统(磷酸原系统、乳酸能系统、有氧供能系统)各占一定的供能比例。
过去对羽毛球比赛时间结构的大多统计明:10秒以内的回合占80%以上,毫无疑问磷酸原供能系统对羽毛球运动能力最有影响,但随着现代羽毛球运动10秒以上回合所占比例显著提高,比赛中间出现高乳酸现象,表明糖酵解供能系统对羽毛球运影响越来越大。
3、羽毛球项目参与肌群及肌肉 工作特点
非周期项目决定了羽毛球项目肌肉工作的特点更多的是没有固定规律,运动员需要不断重复进行起动、加速、急停、变向、后仰、起跳等各种组合动作。因此,从肌肉收缩的形式上看,羽毛球运动员既需要良好的等长收缩能力,又需要有良好的等张及离心收缩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快速伸缩复合的能力。
4、小 结
羽毛球场地30多平米,一场比赛下来,运动员一般要反复起动500次以上,移动距离超3000米。随着运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击球力量越来越大,球飞行速度越来越快,击球落点越来越刁,女单打法越来越男性化,男单比赛鱼跃救球已成家常便饭。
特别是选手之间的技术差距也越来越小,良好的体能储备已成为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所以,广大羽球爱好者们,在练习羽球技术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了体能的锻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