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乐呵 于 2021-9-25 17:30 编辑
在传染病流行的年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包括肠寄生虫在内的各种传染病流行,临床检验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常见传染病和寄生虫的检验,那时在县医院里没有查肝功、血糖和血脂的。
五十年代初我在昌南县工作时,正是黑热病流行的年代,县医院门诊每天都有四、五百名黑热病病人,有的全家发病,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劳动生产。 黑热病徐称“大肚子脾”,病原体是利什曼原虫,是由白蛉子传播的地方病,得病后可有长期不规则发热、皮肤变黑、消瘦、鼻出血、贫血、肝、脾肿大等,最典型的症状是脾肿大,如得不到及时适当地治疗,可发展成为肝硬化、急性白血病等严重倂发症。 当时对此病的实验诊断主要靠水、醛试验,有时用鼻粘膜拭子涂片在显微镜下查找利什曼原虫确诊。在基层医疗单位常仅以上述症状来作确定诊断,病人来了初诊挂号费一角,复诊伍分,免费发给斯锑黑克针剂进行治疗,每次拿一个星期的药,治愈为止。 由于国家对消灭黑热病的决心大,医药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因此该病到1958年便基本消灭了,黑热病已被消灭快六十年了,已经成为历史了,国内即便偶有散发病历也无关大局了,但如有发现应及时治疗并防止传播。
那时疟疾特别多,在蚊虫滋生的季节里每天至少有八、九个病人的血片查到疟原虫,因为那时的农村里大多没有蚊帐。在六十年代,麻风病和肺结核病流行,每天都要涂十几张痰片子抗酸染色找结核杆菌;麻风病人则要用竹棒磨擦鼻粘膜,采取渗出的组织液涂片,或切麻风斑涂片,抗酸染色找麻风杆菌,采取标本时病人都十分痛苦。那时常有儿童白喉病人,这要从咽喉假膜采取标本,用白喉染液或革兰氏染色找白喉杆菌。
解放初期社会上花柳病特别多,时常有病人来作康氏梅毒反应和查淋菌,查多了有经验了,看到病人的脓性小便均匀混浊不坐底不澄清,多半就是有淋病菌的小便了。在那时的小儿麻疹肺炎也很常见,破伤风病人也不少见。
在五、六十年代因当时的卫生条件差和卫生习惯不好,感染肠寄生虫的人特别多,最常见的是钩虫、蛔虫 、鞭虫、蛲虫 、绦虫等 ,其中蛔虫几乎人人有,因此对寄生虫卵和虫体的鉴别是检验人员 的必备技能,也是当时检验工作的重要任务。 常见蛔虫引起的肠梗阻、胆道蛔虫并发症等,严重时都可致人死亡。
1944年的夏季,我在潍县南关大街一个诊所里见过一例霍乱病人,那是一位中年妇女,抬到诊所时上吐下泻,是喷射性的吐泻,病情十分危急,大夫给她打上吊针后救过来了,大夫说那叫虎烈拉,后来我才知道那是霍乱的。1948年潍县刚解放时,美帝时常来潍县上空扔细菌弹,乐道村一居民曾在当年夏季被感染霍乱,到市人民医院很快治愈了,自此以后未再发现此病。
潍县解放不久,在潍坊市人民医院门诊部见过一个狂犬病人,是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面无血色,趴在大人的背上,不断地吐唾沫,烦躁狂叫不止,据说入院后不就死亡了,那时的狂犬病并不少见。
潘理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