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洛克艺术——伦勃朗ortrait of Nicolaes Ruts 1631 Oil on panel 118.5 x 88.5 cm The Frick Collection, New York 伦勃朗(Rembrandt 1606~1669)1606年7月15日生于莱顿,1669年10月4日卒于阿姆斯特丹。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自画像莱顿时期(约1625~1631)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戏剧性。 伦勃朗在绘画史——不独是荷兰的而是全欧的绘画史上所占的地位,是与意大利文艺复兴诸巨匠不相上下的。他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伟大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光暗。这名辞,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换言之,伦勃朗的光暗和文艺复兴期意大利作家的光暗是含着绝然不同的作用的。常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卢浮宫中藏有两幅被认为代表作的画《木匠家庭》《以马忤斯的晚餐》,我们可以借它们来了解伦勃朗“明暗”绘画的真际。 作品《圣斯蒂芬被石块击毙》(藏里昂美术馆),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为了塑造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他毕生研究相学,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绘画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阿姆斯特丹时期(1632~1648)从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创作的成熟阶段。成名作《蒂尔普教授的解剖课》(藏海牙莫里斯皇家绘画陈列馆),突破团体肖像画呆板的程式,在构图和人物神情上处理得逼真而又生动。这时期的大量宗教画,均表现世俗内容,具有巴洛克画风。1636年所作《参孙被弄瞎眼睛》,因表情刻画细腻而复杂,被评论家形容为相当于莎士比亚笔下的麦克白夫人。类似的杰作还有《画家和他的妻子》、《怀抱萨斯基亚的自画像》(藏德累斯顿画廊)等。1640~1648年,个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观察和理解社会,艺术创作也进入一个深化的阶段。1642年儿子去世使他悲痛万分,而《夜巡》(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问世,一开始又不被人理解,这幅带有风俗画和历史画性质,可以使人回忆起往昔荷兰人民反抗异族统治斗争的史诗性杰作,因其进一步突破了传统画法,开始不被订画者接收,一度形成僵局。此时期他的其他作品,也像《夜巡》一样采用更加接近舞台效果的表现手法,含蓄地描绘画面上的主要人物,因而不像30年代那样受到上层社会人士的欢迎,以致生活越来越困难。《夜巡》晚年(1648~1669)伦勃朗晚年生活困难,家产被拍卖,油画作品买主不多,只有宗教题材的蚀刻版画还有人订制。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币版画》的作品,就是依其售价而定名的。这时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绘荷兰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罗马暴政的《西菲利斯的密谋》和《呢商同业公会理事》(藏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的团体肖像。前一幅具有纪念碑式气魄,可惜现只存一块残片,藏于斯德哥尔摩国立博物馆;后一幅因表现了因人而异的外貌性格特征,成为他的不朽之作。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并未摧毁这位倔强的老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和创作方法,直至逝世前还画出了《浪子回头》、《扫罗与大卫》等名画。据20世纪60年代统计,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画600幅,蚀刻版画350幅,素描1500幅,70年代以后还陆续有新的发现 伦勃朗的晚期,自画像有了鲜明的个性表现。在这幅画像中,他很注意脸部的内在气质,并着意于其中蕴涵着的内在语言。画中的伦勃朗,一双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严肃着思考着什么,背景被淡化了,画家用简约、阔大的笔触,去表达他的内心情感,而那严肃的神情,正是他生活重压日益加剧的外在反映。 此画可以说是伦勃朗艺术和生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伦勃朗因为把艺术,名誉和自由看得比金钱更重要而不愿迎合资产阶级和小市民那种平庸的艺术趣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性,不愿放弃自己的美学观点和表现手法,因此而得罪了那些没有丝毫艺术欣赏力的订画者,在生活上很快沦为贫民,而且从此不再收到他们的订单了。《夜巡》一画作于1642年,尺寸为363X437厘米,现藏于阿姆期特丹国立美术馆。此画是为阿姆斯特丹城射手连队画的一幅群像。射手们每人出一百弗罗仑(荷币),各自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与别人占在同等的位置。然而,伦勃朗却没有按照这些人的要求和趣味,把射手们安排在豪华的宴会或欢快的娱乐中,去表现每个人物的多少带有些做作的豪情和风姿,如哈尔期常做的那样更没有把众多的人物并列起来,仅仅作为肖像来画。画家为了不便众多的人物捆塞在画面,对构图进行了精心设计,尽量使每个人都能看见又安排和错落有致,同时还使中心人物斑宁。柯克中尉及副手极为突出。此画的光和色彩的表现也是令人惊叹的。原画表现的是白天,因长期烟薰,颜色变黑人们误称为"夜巡"。这幅杰出的艺术佳作却满足不了枪手们的趣味而导致画家迅速步入不幸之中! 2003年7月10日,在英国首都伦敦索思比拍卖行,一名工作人员小心搬运著名画家伦勃朗的一幅自画像。这幅于近期被发现的伦勃朗自画像绘于1634年,在拍卖会上以690万英镑(约合1130万美元)成交。 17世纪的荷兰,除了盛行风景画、风俗画和静物画,还盛行肖像画。而且,经常有某一个团体或行业公会集体出资向画家订制群体肖像画。 1632年,年近26岁的伦勃朗应著名医学家杜普教授和其他七位医生的要求,绘制一幅群体肖像画。在画中,作者不仅把每个具体人物的形象、动态、表情,表现的真实动人,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把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结合起来,使荷兰传统的群体肖像画从简单人物排列的表现方式转换成了更具有典型特征和深刻内涵的全新的人物表现形式。 在画中,画家着重突出了杜普教授。他独坐在一边,面对着七位学者,一边做着解剖一边阐述着人体的结构原理。七位学者:有的情不自禁地凑上前来吃惊而专注地看着教授所示的地方;有的手拿教材默默地思索;有的好象茅塞顿开;有的又好象如梦初醒……这丰富多采的表情,这鲜明的个性,这生动的姿态,在这冰冷、苍白的尸体的反衬下显得异常生动。 大概伦勃朗也没有想到,这幅《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不仅使订画者非常满意,而且使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明星。从此,订画者源源不断,伦勃朗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平民一跃成了显耀的“贵族”。然而,难得的是,画家并没有为了维持这令人羡慕的“贵族”生活而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地实验、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在他36岁那年,他又以前所未有的“光线语言”在《夜巡》一画中表现了紧张而变幻不定的情绪、气氛,反映了他在探索“光线语言”揭示主题的表现上所达到的深度和开拓精神。但是,订画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因都付了同样的费用而没有受到同样的“待遇”(没有以同样的光线或角度被画家表现)而大为不满,甚至他们告到了法院……这意味着,画家不但得不到报酬,反而,还要赔偿他们的“损失”,也将会因此而失去原有的“威望”。但是,伦勃朗顶着巨大的压力不予理睬。他认为“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为了艺术上的崇高信念,他没有去迎合,宁愿从一个上层的“贵族”沦落为一个下层的平民。 正在伦勃朗因为画作《夜巡》而声誉大跌的时候,又有一个女人走进了伦勃朗的生活,她就是来伦勃朗家中当管家,并照顾他前妻的亨德里至,从此伦勃朗自从《夜巡》的挫折中,逐渐冷静起来,开始了富于变化的创作方式其作品表现出老练辛辣的味道。亨德里至最初与这位著名的而又时运不济的画家同居的心态是什么,至今已经不得而知;但伦勃朗却安然地接受了这个淳朴的乡间女子,在大量的以第二任妻子为模特而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寻觅到了一种区别于前妻莎士基亚文秀、端庄的气质,她爽朗却略显羞涩,自然淳朴中显露出不事脂粉的娴静,伦勃朗细致入微地刻画了他温柔的性情和丰腴的肌肤,挖掘出人物内心中自然化的一面。这时的伦勃朗,洗净了名利的蚀刻,在风霜中变得成熟起来,作品中完全屏弃了数年前故作姿态的习气,代之以温婉和谐的生活作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