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西方的母亲节,虽然是个“洋节”,但是作为一个感念母爱的纪念日,近年来,它在中国也变的越来越热闹。每年的这个时候,无论是商家摆出的康乃馨还是亲友发来的祝福短信,都在挑动着这个社会“孝”的神经,提醒着人们要懂得面对“生与养”的感恩与珍惜。 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人们观察社会的视角也变得越来越大。人们关注正备战高考的学子,关注在城市打拼的80后,关注要背井离乡的农民工……然而,人们的目光却忽视了他们,他们是80后、90后的父母,他们是外出打工子女的双亲,其实,他们就是现在或着未来的我们自己。 从孩子到爸爸妈妈,再到爷爷奶奶,人在家庭中的称谓在时光轮转中依次变换。但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我们都能体会着“为人父母”的幸福与艰辛。 在又一个母亲节来临之际,一个国际组织日前发布了2012年度“全球母亲境遇指数”排名,中国在80个发展中国家中仅位列第14位。消息一出,一个题为“中国妈妈不好做”的讨论顿时在网络上兴起。 面对生育压力,面对子女教育,面对社会竞争,在这个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够完善的时代中,中国母亲和他的孩子们正在实际支付着社会转型的成本。在今天这个属于“母亲”的节日里,在“祝福妈妈”的时候,更应该反思社会能够为她们做些什么……。 “母亲节”来临之际,本网推出组稿,关注与母亲有关的中国式分娩、中国式家庭教育及中国式养老 中新网5月13日电(肖媛媛)“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虽已过数千年,《诗经》唱辞中的拳拳挚情仍不违时。形生之始为胎,胎出之日便是你我生身之时。今年的母亲节再度来临,儿女苦苦思索如何感谢母恩时,有几人还记得一朝分娩的彻骨之痛?中国剖宫产率30年飙升9倍,时移世易,或许明日更多的是母亲轻抚腹底刀疤感喟生养艰辛。 中国剖宫产率30年飙升9倍 社会认知存盲区 1985年,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剖宫产比率设置了一条警戒线:低于15%。据了解,2007年到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范围进行了调查:在拉美、非洲、亚洲总共选了25个国家作为样本;在中国,取样北京、浙江、云南三省21家医院,结果显示,中国总剖宫产率为46.5%,最高的是一家民营医院达68%,是世卫组织推荐上限的3倍以上,这一比率远超世卫组织警戒线。 在中国,剖宫产率从8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上升。上世纪70年代,中国的剖宫产率仅为5%左右,现在中国总剖宫产率为46.5%,采用剖宫产分娩的产妇30年增加了9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