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搜索
查看: 3274|回复: 2

胶西国寻古---李耳、李解、李诡祖

[复制链接]

4

主题

0

回帖

41

积分

学前班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2-5-18
UID
76149
发表于 2012-5-18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同生
老子李耳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春秋时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太傅李解
老子的后裔遍布全国各地,最早迁入山东的老子后裔是李解。《史记·老子传》载:“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太傅,因家齐焉。” 也就是说,老子的儿子李宗,魏将,封于段干;李宗的儿子李注;李注的儿子李宫;李宫的五世孙李假,在汉文帝朝为官;李假的儿子李解,为胶西王刘卬太傅。
据《汉书》,刘卬(?-前154)是汉高帝刘邦庶子刘肥的儿子。刘邦平定天下后,封刘肥为齐王,统辖齐国七十余座城邑。公元前176年(文帝刘恒四年)刘卬被封为平昌侯(原德平县汉时为平昌县)。公元前189年刘肥去世,其子刘将闾继位。公元前164年,刘恒将齐国一分为七,增封刘肥另外的六个儿子为王,刘卬被封为胶西王。景帝三年(前154年)汉削吴王刘濞封地,刘濞举兵叛乱。此前刘卬已被削六县,遂与吴王同谋起兵。胶西王刘卬与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东王刘雄渠、淄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赵王刘遂等,打着“清君测”的旗号,举兵叛乱,这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失败之后,胶西王全家被杀。根据惯例推测,作为胶西王刘昂的老师,李解全家也逃脱不了被灭族的命运。因为自此之后,史料上就不见了李解及其后人的下落。
增福财神李诡祖
但是李解不但留下了后人,而且还出了一名影响深远的名人。这就是世人普遍供奉的文财神财帛星君增幅相公李诡祖。
据高密民间传说,李解为官清廉,深得老百姓和下属的爱戴。胶西王谋反失败被杀,李解全家也被灭族,但是有一个小儿子在下属和老百姓的掩护下跑了出来。流落到般阳县(后改为淄川县)仙人乡的东山中,隐姓埋名。后来娶妻生子,繁衍成一大家族。南北朝时期,李家一个婴儿出生,其掌纹状如“文”字。这时有一跛脚道人来到李家贺喜,告诉孩子的父母说,这个孩子是天上太白金星下凡,上管天下财帛,下管阴间冤狱,需用心教育,将来必有大富贵,并亲自为孩子取名诡祖。
李诡祖长成后果然才华出众,在魏孝文帝年间任曲梁县令,他得到天齐嬷嬷的帮助,最善降水妖,为民造福。他死后葬在出生地淄川嬷嬷幢,后人又在嬷嬷幢、曲梁城、高密、潍县等地为其立庙,香火供奉。李渊掌权之后,为了宣示他掌权的正统性与合法性,将老子李耳追封为祖先,将李诡祖赐封为“都天致富财帛星君”,李诡祖正式成为国家认可的正统的财神。后来,唐明宗又赐封李诡祖为“神君增幅相公”,元世祖赐封他为“福善平施公”。
我查阅了大量史料和网上资料,发现李诡祖有许多记载,列举如下: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
元代《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载:李相公讳诡祖,在魏文帝时治相府事。白日裁断阳间冤狱,夜间主判阴间是非,还兼管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食禄料和一般在世居民每年分定的衣食之禄。后唐明宗天成元年赠号“赠福相公”。九月十七日为其神诞之日。
《道藏。搜神记》
明万历《续道藏。搜神記》卷六载:“增福相公九月十七日生。李相公諱詭祖,在魏文帝朝治相府事。白日管阳间难断邦國冤滯不平之事,夜判阴府是非狂錯文案,兼管随朝三品以上官人衣饮禄料,及在世居民每岁分定合有衣食之禄。至后唐明宗朝天成元年赠为神君增福相公。”
《增福李公祠记略》
明*王一鹗
   祠崇祭祀旧邑侯李公也。案郡乘,公家世淄川,魏文帝朝仕曲梁。时殛妖塞横水,心切民隐,贻福孔多,既逝之后,民作庙祭祀之。盖能御大灾,捍大患,固祭祀典,之所适宜祭祀者,有唐封增福相公,元封福善平施公,则庙之所建也远矣!明兴晋祀名宦仍唐封,以便民之伏腊荐享,灾祥祈禳者,公多灵异,每祷辄应。嘉靖初年,按使毁淫祠,议及公庙,稽功德存之。庙制为享殿五楹,左右翼以廊各五楹,前崇门,次乐楼,后燕宫。积岁,两廊、燕宫就圮,迄乙未末,乡民宋渊等,请于祝侯斗南,倡议捐资,聚材鸠工。正梁宇,新覆构,耀金碧,藻檐朱栋,饰牖画垣。民咸乐趋,不月而焕然。且增建穿廊及广生殿,以循古典,以循时制,庙其大备矣乎!岁时伏腊,百姓祭祀公于庙,而公坟墓在安上村。朱邑所谓子孙爱我,不如桐乡之民也!则公之尸祝于兹土也,固与名宦崇祀,共垂不朽矣。
《谒嬷嬷幢李相公墓》
明。伍福
  太白陨落何茫然,相公飞升列仙班。
  足蹬般河长流水,头枕天齐连绵山。
玉书神护星君位,圣赐财帛石室间。
惠泽万民增福公,平施天下福善仙。
民国廿二年《曲周县志》
增福李公祠亦名财神庙:在城内东街道北,祭祀北魏曲梁令李诡祖。明嘉靖间,邑人兵部王一鹗重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又重修。今后殿改为第一模范小学。
邯郸地区民谣《正月初五迎财神》:

    爆竹一响把门开, 增福相公进家来。
    相公本是天上仙,家住淄川五松山。
  相公是咱曲周人。阴阳两界都为神。
    左如意,右元宝,财也来,福也到。
    左青龙,右白虎,福禄寿喜进我府。
    上管官,下管民,管了福禄管财运。
  一撒金, 二撒银, 撒完摇钱树, 再撒聚宝盆。
  保你五谷丰登收成好,保你五子登科六六顺。
农历七月二十二是中国财神节,所有有中国人的地方都要举行庆祝活动。为什么在这一天过财神节?这也与李诡祖有关。《玉匣记》记载:七月二十二日,“增福财神圣寿”
《玉匣记》是集各类占卜之术之代表作,亦称为《玉匣记通书》。成书年代与作者均不详。一般认为最初由晋代道士许真君(许逊)成书,后人假托诸葛孔明、鬼谷子、张天师、李淳风、周公、袁天罡等先贤之名不断增补,进而衍生出许多不同版本。
在《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和《续道藏。搜神记》中,增幅财神李诡祖的生日是农历九月十七,而《玉匣记》中增幅财神圣寿是七月二十二。为什么李诡祖会有两个圣寿呢?
《诸真诞忌总览》一书说:“仙道之诞忌,或为圣寿之日,或为飞升之期,或为历代封赏之时,或为民间供奉之会。大凡道尊佛祖,神仙异仕,皆有仙诞忌日,百姓及国家因其功德垂天,福报绵长,没齿不忘,自当择其诞忌之期香烛奠祭,果酒颂念,以资流传。”也就是说,神仙往往有一个圣寿之日和一个飞升之期。因此,九月十七是李诡祖的生日,七月二十二是李诡祖的飞升之期(成道日),也是民间供奉之会(财神节)。就像观音菩萨在二月十九出生,在六月十九成道,在九月十九出家一样。
潍坊的财神崇拜
我国各地财神崇拜普遍,大大小小财神十几个,可是“文财神”李诡祖在民间最受欢迎,我国古代木板年画上大都是他的画像。画像中的李诡祖白脸长须,面带笑容,温文尔雅,头戴朝冠,身穿红袍,锦衣玉带,左手执“如意”,右手执元宝,脚踩“聚宝盆”,上写“招财进宝”四字。有的画像上还有二童子为他打着日月障扇。左青龙,右白虎,口吐孔钱和元宝,显得这位财神爷神通广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源源而来的金银财宝。李诡祖的绘像经常与“福”“禄”“寿”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来为福、禄、寿、喜、财。
对于财神李诡祖崇拜的起源,从下面的故事中可见一斑:传说即墨古城有一个姓周的掌柜,经营一家叫“春兴永”布匹丝绸店。他在七月二十一日那天夜里,一连做了3个完全相同的梦。梦中的他清楚的记得自己正在照顾生意,门外突然来了个披头散发的老者,一进门就坐在一把椅子上对他念叨说:“明天是我的生日,很多年没有人给我过忌辰了,谁给我过,保证他生意亨通……”周掌柜是生意人,为讨个吉利,第二天一早,他就早早准备好香纸、供品、鞭炮。在梦中老者的嘱咐下,燃放鞭炮,祭奠先祖……说来也怪,那天来看热闹的人不少,看完后都纷纷涌到店内帐割绸布,本来冷清的生意立马红火起来。周掌柜迎财神的事儿很快被好事者一传十,十传百……所以,每年阴历的七月二十二,即墨城的家家店铺都效仿,流传至今,形成了迎财神的习俗。
潍县杨家埠年画是我国三大民间年画之一。据记载,杨家埠木版年画系杨氏老祖于元末明初洪武年间由中华文昌祖庭的梓潼带往山东潍县(《杨家埠村志》),那时文昌祖庭的木版年画已很发达(《山东潍坊地方史志编委》)。旧时的寻常百姓家,一进腊月,就要忙年。当家的就要郑重其事地去赶年集,置办诸多年货,回转家门便抖落出几幅年画,引得一家老少、左邻右舍急凑近前品评一番。无论在哪个年集,卖年画的地方总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远远地就能听见那抑扬顿挫的唱卖声。如卖《增福财神进了门》时要这样唱:元宝山,聚宝盆,也有金,也有银。文财神,武财神,天上找,地下寻。早晚找着有福人,增福财神进了门。还有一张叫《发财还家》的年画,画了两个儿童一个推车一个拉车,小车上放了一个硕大的金元宝,卖这张年画的艺人唱得真是实在:二人发了财,一推一拉回家来。谁要谁发财!
对于齐地祭祀文财神李诡祖的盛况,署名齐东野的百度博客在博文财神节戏说潍县财神”一文中写道:
一大早上就听到乒乒乓乓的鞭炮声,想了一下,财神爷的生日又到了。在潍坊生活了几年了,但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二都让我这农村人大开眼界,哇~~,财神的力量太大了。人们对财神的崇拜反映了商业的发达、人们求富的热望,自是好事。但随着经济大潮的汹涌,人们在求“财”的愿望日益迫切的同时,把这个“神”的来龙去脉却抛到脑后。我只管他是管“财”的“神”,能给我财我就给他磕头,他姓甚名谁,住在哪里,干我屁事。今天我们就翻翻老黄历,白扯白扯潍县的财神爷庙。
明清以来,潍县作为山东重要的商业城市,过财神节的习俗由来已久。民国《潍县志稿》卷十四“风俗”:七月二十二日谓为财神生日,各商家无论巨贾小贩,皆设祭供神,饱恣饮啖。……相沿已久,至今不绝。”可见,财神爷之受人欢迎。
潍县的最有名的财神是“增福财神”,即文财神。这位财神可谓命运多舛、几起几落。他家住的地方也就是大家熟知的西南隅的“增福堂”。在潍县增福堂的称呼在明朝成化之前就有。成化十八年,潍县商人曾经重修增福堂,重塑财神像,并且塑了观音等神像,可见当时财神爷是一家之主,观音姐姐等神仙是客人。弘治年间,增福堂来了个南蛮子和尚,叫“小南禅”,看到财神爷骑在观音姐姐头上,替观音姐姐抱不平,化缘用一千多斤铜给观音姐姐做了美容,减肥塑身,泥胎换铜像,并给她盖了新房子,和财神爷分了家。也许这就是这里又叫“双小庙”的原因。后来不知什么原因,也许生逢乱世(明末清初),财神爷不吃香了,当然乱世保命比挣钱重要。到康熙年间,观音姐姐反客为主,竟然光明正大的坐在正坐上,增福堂也改名叫白衣观音堂,背了时、倒了运的财神爷只能卷曲在正殿两侧的屋庑下,当时财神爷是感觉真委屈。自己一百多年的家,就这么被一个打下手的给占了,还是个女的。但是世事如此,也只能忍了。到了道光年间,增福财神爷又要转运了,因为人们的日子又渐渐好起来了,又想起了亲爱的财神爷。于是,再次把观音姐姐弄到旁边,把已是灰头土脸的财神爷煞有介事的迎到正坐上。财神爷那个舒坦就别提了。不仅自己争回了家产,整个一条街也以自己的家命了名,就叫——增福堂街,看谁还跟我争。随着潍县商业的发展,商人越来越多,腰包越来越鼓,主管腰包的财神爷也是鸿运当头,每天来烧香礼拜的成千上万。尤其是到七月二十一、二十二这几天,人山人海,四里八乡的人都来赶“增福会”。俗话说:“月盈则亏。”财神爷红的发紫的时候,也快到他马上要倒大霉的时候了。解放了,以往财神老爷疏于照顾的“穷棒子”不吃这一套了,当然这次倒霉的不止是他自己,什么城隍、土地、泰山老母、碧霞元君、观音如来,通通粉身碎骨,泥得打得稀巴烂,铜的弄到炉子里融掉。殊途同归,不亦宜乎?财神爷的家也成了公产,办起了小学校。有家不能回,财神爷也只能在空中飘来飘去。这么飘了几十年,财神爷又红起来了。虽然没了家,但是到处都是他的家,你没见,买卖人家谁家没有给他留块地方?财神爷过起了走东家、串西家,走到哪吃到哪的幸福生活。尤其到了七月二十二生日这天,人人都想给他过PARTY,鞭炮山响,鱼肉海鲜,弄得他穷于应付,叫苦连连。
财神爷自己也琢磨,自己这几百年真是不容易,被人撺弄来撺弄去,到底是为什么呢?为什么呢?他也有点明白了,人们看他的时候很少有人看他的脸,只是把眼球聚到中间瞪着他手里那个大黄元宝啊!想到这里,财神爷恩了一声,我可要把这吃饭的家伙看好喽!说不定什么时候我又倒霉了,还用来救急呢。不想这么多了,趁着七月二十二多去吃几家,看博文的,我要去你家了,接元宝吧,哈哈!
署名潍水岸边的搜狐博客“接财神轶事”写道:
一九四八年春节,正是淮海战役打的激烈的时候,除夕夜,一支部队由东向西从昌邑境内都昌街道的马埠村经过.此时已近半夜,为了不惊动百姓,部队没有进村,在村外的围子壕沟和场院的草垛边休息.只是让地下党员和堡垒户秘密地烧了几锅开水.
    半夜以后,村民们陆续开始发码子,接财神.靠村头住的一户人家,也端着盒子提着灯笼出来接财神,三十夜一片漆黑,远处什么也看不见,在村口点上香,烧了纸,磕了头就往家走,家里已经煮好饺子恭仰上了.这时,一个没穿军装的士兵空着手悄悄的跟在后边,接财神的汉子已发现后面有人,但当地有个风俗,接财神不能讲话,所以,他即不敢回头也不敢说话,一直往回走.心里可犯了嘀咕,这可能是接到真财神了?
    回到家,家里的人也不敢问.士兵也不说话,直接坐到桌子前,端起饺子就吃起来,一连吃了三碗.家里人大眼瞪小眼,你看我,我瞅你,谁也不敢出声.士兵吃完饺子,擦了擦嘴,又从供桌上拿了两个饽饽,放在怀里,一句话没说,扭头就走了.家里人赶紧把门关上,半宿没敢睡.心想,这回遇上蹊跷事了.
    初一早上,出去拜年,看见街上扫的净光,相互一问,原来晚上住过部队,一早就开拔了.汉子方醒:原是部队路过,心眼多的人饿急了,跟着到家里找饭吃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4

主题

3768

回帖

5594

积分

初二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2-3-31
UID
74412
发表于 2012-5-18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必顶,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1

回帖

11

积分

学前班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2-5-19
UID
76197
发表于 2012-5-19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载网上资料,非常珍贵:

重修增福堂碑记

夫增福财神者,老子裔胄,胶西国太傅玄孙,淄川李相公诡祖也。潍县增福堂,历有年矣。始于唐,兴于宋,盛于元明。或曰,有潍地富户,携家丁数百,跋山涉水,迎请真神于淄川嬷嬷幢。祖灵莅临,商贾云集,潍州遂成富庶之地。成化间,李姓富商扩修神庙,增福庙会成一方盛事。然明末乱世,贼寇生发,祸及神庙,竟至财神退位,改换门庭。虽乡民久有革故鼎新之志,乃疏于振臂一呼之人。今幸逢盛世,又得陈氏一门良善率阖乡公议,重修增福堂,再塑财神像,辉煌神灵,崇高庙宇。其一时人心竞劝,施财者不惜金银,施工者愿劳膂力,不经久而厥工告竣。何以速哉?缘人之趋事者亟耳。故一时与事之人咸得备勒与石,以为不朽云。是为记。



癸卯科举人      李同济沐撰

儒学增广生员    彭奇才敬书

时大清道光二十六年岁次丙寅孟冬谷旦立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投诉举报|客服微信号:ppm0536|今潍网-潍坊论坛 ( 鲁ICP备14032312号 )

GMT+8, 2025-2-3 05:48 , Processed in 0.093215 second(s), 30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