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潍坊频道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城镇化的加快,旧时农村祖父辈曾经用过的带有浓浓乡情的农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或许多年以后就不见踪影了。作为乡土文化的一部分,就如何充分挖掘并发挥好这些消退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的价值,潍城区于河实验中学自2010年以来利用暑假、寒假连续开展“我参与、我快乐”—搜集整理农村消退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实践活动,在校内建起了农俗文化展馆,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获得了全校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于河实验中学结合着潍坊市教育局提出的十二项育人制度,全面落实到全员育人导师制度、家长学校制度的建设上来,充分利用学校地处农村,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家长的资源共有性,引导师生以及社会各界参与其中,将消退的农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先搜集后整理,并利用学校的开放性、公益性以成果的形式反馈、展示给社会,多方位、深角度、广内容的完善全面育人导师制度和家长学校制度。通过建立农俗文化展示馆既能留住记忆又可以资政育人。 学校循多方途径搜集整理 一是学校里专门印发了搜寻即将消退的农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通知,发动学校利用暑假、寒假闲暇时间,引导学生利用走亲访友,查书籍、找实物、听讲解,多渠道搜寻各类农村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增长见识。开学后,学校先期进行摸底登记,对登记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按耕具、管具、收具、泥瓦匠用具、木匠用具、铁匠用具、日常生活用具详细分类造册,耕具类包括旧时常见犁、耙、镐、耘锄;管具类有喷雾器、轱辘、水笼带、水车;收具类有镰刀、谷围、簸箕、木锨、石磙、脱粒机、石磨;日常生活用具有压水井、水瓢、针锥、缝纫机、汽油灯、水缸、竹水瓶、八仙桌等等。三年来,学校共搜集到农村生产工具153件,生活用具46件,征集到56件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 二是校领导利用空余时间,走访各村里的两委干部及有名望的村内人士,向村民讲解收集整理消退的农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意义,动员村民积极主动把家里已用不着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献给学校,得到了村民的极大地支持和帮助。前王村一位年近70岁的大爷主动打电话到学校,说家里还有几件生产工具放在家里,早已多年不用,让学校拉回去,能用上就用上。 三是结合着学校规范化改造建设,学校投资5万元左右,腾出了六间校舍,进行了简单的装修,建立农俗生产工具、生活工具展室,将搜集到的农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将其物件的使用年代、用途等配以文字说明和图片说明,把当年使用过的场景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让那些在城镇化进程冲击下早已没落的传统农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以新的方式“复活”。 四是为充分发挥好这些工具和用具的启迪功能和教育价值,学校专门聘请宿舍管理员担任常年讲解员,为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义务讲解。目前,学校农俗工具和生活用具展馆设馆长1名,副馆长5名,均由学生担任。每个级部两名,初三学生毕业后,由初一学生补充,做到虽然学生年年有毕业,年年有更换,但是教育传承不断档,启迪感悟常常有。 消退的农村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的价值探索 加强学生对以农为本道理的理解。这项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进行的,让学生在搜寻征集的过程中,主动向老一辈人寻问、探究生产工具、用具的性能、用途、使用年代,进而对祖辈、父辈几代人的劳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有了真实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可以看到历史转身,细细“品尝”逝去的乡村时光,面对生活的变化,在加深回忆的同时,对未来的生活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产生了新的憧憬与信心。 增强对学生的亲情、感恩教育。当今社会不少学生情感力量缺乏,不重感情、友情和亲情,喜欢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给他温暖的祖父辈及社会没有感恩,认为自己目前的一切是应该所拥有和应该得到的。通过开展搜集整理活动,引导学生知道自己的衣食住行都是来源于社会,来源于父母,应该学会心存感恩,心有回馈,懂得时刻感恩别人,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强化学生的吃苦、耐劳教育。眼下,不少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好了,家境富裕了,不愁吃不愁穿,有的不愿吃苦受累,有的只图享受,有的甚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老一辈人艰苦奋斗留下的历史遗迹和记忆,根本无从了解。通过开展这些搜集整理,让学生更多地体会到老一辈人经历的磨难及展现出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唤起学生之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共鸣。 拓展学生近代历史教学和乡土教材实践基地,增强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现在人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而伴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进步、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过去生产、生活用石制品、家具、农具等却受“冷落”,被人们当作“破烂”随意丢弃,让人感到很可惜。如今,有条件办成学校展览馆,不仅能吸引学校师生及家长的参与度,进一步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及家长的距离,开辟了家校合作的新内容,许多学生利用节假日到爷爷奶奶、姥娘姥爷、叔叔大爷家中搜集农村生产工具、生产用具,轻的自己拿到学校,拿不动的叫家长帮忙送到学校,真可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而且还可以为城区的学生提供参观的机会,使大家共同受益。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搜寻的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通过寒暑假的师生全员参与实践活动,体味到了生活甘苦,心灵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学生的学习干劲明显增强,学习质量明显提高,教师队伍的精神面貌有了明显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