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合作规律指出:一个人敷衍了事,两个人互相推诿,三个人则永无成事之日.这与我们中国的老话:"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大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都深刻地指出了合作中“增入不增效”的困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很简单.只有一个和尚时,由于生存的需要,没有逃避的可能性,只有自己去挑水.同样的道理,当你让某个人全权负责某项事情,他没有丝毫推卸的余地,往往及时甚至提前完成任务,圆满解决问题.当出现两个和尚时,人的惰性和依赖性明显体现,要么每个和尚负责一天的挑水,要么共同去抬水.虽然抬水好像不合算:每次两个人才抬一桶水,与一个人挑两桶水相比,工效足足差了四倍,人力和时间都不合算.但是,这非常公平,不存在互相找借口不去取水,给予他们的是公平的感觉.为什么中国人在改革开放前人民安于相当低的生活水平,而改革开放后,尽管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人民却纷纷抱怨?原因也在于此,人们宁愿享受较低的生活水平,却无法容忍分配上出现的不公平.例如,给你和同事都是1000元的工资待遇,你也许不会抱怨;但是当你发现同事的工资是1200元,而自己的却是1100元时,尽管收入提高了,但是却更多的是疑问,同事为什么比自己多得100元.关注的重心并不是收入的多少,而是收入的差距.而出现三个和尚时,人的惰性和依赖性,使得每个人忙于推卸责任,指望别人去承担义务,而自己享受成果.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政府部门人多了反而处理事情的效率和能力并没有提高.例如,当你安排几个入负责解决一个问题或完成一项任务,其过程可能是张三将任务推给李四,李四推给王五.结果到了预定时间,许多事情仍然在彼此的推卸中转圈,仍然没有完成任务或者解决问题.这时,大家可能互相推卸责任,找出种种借口,互相指责对方.结果,任务可能不得不推迟或延期完成,即使完成,其效果很难达到预期要求,遑论取得超出预期的圆满效果,甚至可能由于时机的耽误任务永远无法完成.在社会飞速发展昀今天,市场的变化让人眼花缭乱,机会往往是稍瞬即逝,如果耽误时机,可能将自己推向十分不利的境地.难道三个和尚真的会没水吃吗?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在一次演讲中,讲了一个现代版“三个和尚”的故事,提出了破解这个困境的方法,相信对大家会有一些启发.有三个庙离河边都比较远,谈怎么解决吃水问题呢?第一个庙王的三个和尚商量,咱们来个接力赛,分三段接力挑,第一个撬一段路程,第二个再接着挑一段,然后第三个人挑回庙里.这样一来,大家不但干活的劲头足,而且还不累,于是水很快就挑满了.这是协作的办法,可以称为“管理创新”.第二个庙,老和尚对三个徒弟说,我们立下了新的庙规,引进竞争机制.你们三个都去挑水,谁挑得最多,吃晚饭时给他加一道菜;谁挑得最少,对不起,晚上你就只好吃白饭了.于是,三个小和尚你追我赶,一会儿就把缸挑满了.这是引进新的机制,赏罚分明,可以称为“机制创新”.第三个庙,三个小和尚觉得天天挑水太累,得想个办法.他们砍了一些竹子连接在一起,做了一个运水的管道.然后买了一个辘轳.第一个和尚在下面负责摇辘轳,水桶上去了,第二个和尚负责倒水,第三个和尚则暂时休息.三个人轮流换班工作,一会儿水缸就灌满了.这就叫"技术创新". 从主观上强调,合作是重要且必要的,但是故事里的这些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它往往能解决依靠个人主观努力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好像这三个和尚,如果缺少了这些管理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仅仅依靠三个人拼命挑水,看似忙碌但得到的效果却并不是最佳的.而通过了这一系列创新,付出的劳动少了,但是获得的成果却更多了,这样的忙碌才是效率和价值的体现. 文章来自社交招聘,职通天下:http://www.cnhr360.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