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完场,剁好垛,爬叉猴出的没有数"。 儿时的这句童谣,搁在早先,可灵光了。而今,乡村的夏夜,摸爬叉的人,貌似比爬叉还多。 爬叉猴,也有叫知了猴、蝶拉猴的。它是由栖息在树上的蝉,把卵产在树枝上,而后落入泥土,在地下经过多年的演变进化生成的。 记得小时候,一入仲夏,爬叉猴趁着夜色便大规模破洞而出了。它们就近爬到大树上,也是或荒草稞子上,进行神圣的蜕变。 行走在树行子间的路上、空场上,你会发现爬叉猴钻出土后留下的洞,正如同夏夜天空中的星星一样,一个挨一个,密密麻麻。 逮爬叉猴,绝对是一项技术活。不仅需要灯光的辅助,还得双眼机灵,即要眼观六路,更得耳听八方。我亲眼看见过,一个人从喝罢汤开始,摸到半夜三更,能尅一千多个。当然,这是在二十年前了。 听说,如今早已经没有多少人用赤手摸这个老法子了。人家现在发明了一个逮爬叉猴的绝招,只需用透明胶带的反面围着树身缠上两圈,剩下的只有静等明早大丰收了。 也不知道,这一招是谁创意的?他奶奶的腿,真绝啊!难怪,爬叉猴越来越少了。如此下去,不知有一天,焦香味美的爬叉猴,是否也将成为一种舌尖记忆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