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
我觉得转变观念是新课改的核心,是决定这次课改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新课程理念,提高对新课程的认识,准确地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知道语文姓“语”名“文”。小学语文的特点是“小”,除了具有工具性的性质,还有基础性的特征。把握了小学语文的这一性质,我们就会明白小学语文其实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把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都没有准确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正在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无论从理念到方法都是全新的,从表面上看只是改变教材,实质上是改造人,改造与课程利益相关的每一个成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方面都要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又不能盲目的失误,因为我们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不允许失败,失败了就会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 因此,如何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是摆在我们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只有准确的把握语文的性质,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建立现代的课程观
建立现代的课程观,就是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必须让学生体会到、感悟到、思考到。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教师必须对教材体系和结构有透彻的理解和把握。这是前提、是基础。这种理解和把握表现在两个维度:一个是学科知识内在的规律和系统的知识结构,明了知识的内涵及发展变化,且形成一套可操作的能让学生迅速建立这种知识体系的运作策略;另一个是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的结合点(遵循“教学从生活中来”的教学原则),也可以说是问题情境,这是由教科书走向教材进而创生课程的生长点。新课标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
三、教学目标的定位要准确有效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他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着教与学的方向。所以一个精美的教学预设,必须首先“定标”,并以此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首先,教学目标要简明,面面俱到,等于不到。一篇文章或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远比蜻蜓点水似的教学好得多。其次,教学目标要整合,不能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截然分割,不同的课文要有所侧重。最后,教学目标要一以贯之,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校正教学运行的轨迹,从而真正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改革。但一篇文章多数需要两课时完成,这样,语文教学就有了一个确立“课时教学目标”的问题。如何准确定位课时目标,同样不是一件小事。它关系到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关系到是否合乎学生的学习规律。因此,本着从学生习得规律着眼,体现“课标”对学习方式转变的要求,以“初读课文”和“深读探究”这一客观的学习过程来确定课时的教学目标较为合理。在第一课时,要十分注重初读的全面到位,如充分地识字学词,在多种形式的通读课文中落实好“读通课文”这一阅读教学的底线,并十分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初识大意,为第二课时的学生自主探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必作高耗低效的逐段讲问,而是在温故启新之后直接让学生进入自主探究和课堂交流,教师只是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作相机点拨和顺学而导,并视需要作适当的拓展阅读或按课文习题做精要练习。总之,对课时目标如何设定,深层的体现着不同的教学理念,也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率,理应成为我们追寻新课程改革中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问题。
四、处理好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从课堂组织上看,要正确处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课程改革强调教学形式多样化、活动化,提倡将一些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进课堂,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游戏中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有的教师不考虑学生的实际,盲目追求,一节课让学生唱唱跳跳四、五次,但没有一次取得教学实效;有的课,教师让几组学生分别扮演可爱的小动物,戴上漂亮的头饰跑来跑去,只不过是为了模仿几个简单的动作,看起来课堂生动活泼,其实造成了大量有效教学时间的浪费。我们要明确,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一味追求。轻松愉快的教学活动形式要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保证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要有效组织。如:探究、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问题应具有发散性,思维指向应多元化,要给足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和空间,使教学形式确实发挥实效。从学习方式上看,要处理好合作与独立思考的关系。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同时也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
五、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应是教师在课后,结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教学行为及效果的分析与思考。教师是通过课后学生所反映的各方面问题,来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适宜。教学反思中有教学中的经验,也有不足。通过反思性教学可以使教师逐渐成长,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教学反思应是教师用“心”来完成的,是“有的放矢”,是完善教学的“良方”。我们知道,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要努力获得符合课改要求的课堂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