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念“月”了 小时候我们那个地方,八月十五不但吃月饼,还要念“月”。那个年代月饼是凭票、凭证供应的,品种很少,记得也就是有“重油”、“提浆”两种,馅也是有点“青红丝、冰糖”什么的,就是这样子,一家也没有几个。一个月饼要切成若干份,分给自己的那份仔仔细细地吃,能吃出一块冰糖来那就很高兴了,父母的那一份他们是舍不得吃的,往往成了我们第二天的早餐了。 “月”是自家蒸的,主要原料是面粉和枣。离八月十五近了,就缠着母亲说:“xx家蒸‘月了’,咱咋不蒸啊!”母亲就把面发好,将枣洗干净,煮熟了。面要揉得比较硬才好使,先用面剂做两个直径二、三十公分、厚一公分左右大小的饼样的东西,在其中的一个上沿着圆周整齐地摆上一圈枣(这些枣要挑个头大小匀称的),其它的枣放在中间,把另一个放在它上面,压一压。然后括着大小用擀面杖,擀一薄的“叫披肩”,用剪刀沿周边均匀剪上口,用手捏成花纹,背面抹点水摞上去,剩下的就是细活了。有点像面塑那样的了,用捻成粗细不等的面团,先做上小兔子、小刺猬等,用小剪子剪出叶梗、叶片,然后粘上。在相应的位置再点缀上几颗红枣。然后就上锅蒸,蒸熟了也不能吃,要等到八月十五念完“月”了才能吃。这时候我们是很乐意搭下手,一是可以揉面玩;二是可以偷着吃几个枣。那时细粮供应很少,一般家里几个小孩,蒸几个“月”的。 好容易盼到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升起来了,小伙伴们三三两两把自家的“月”用茶盘端了出来,上面盖着荷叶,如没有荷叶就盖上蓖蔴子的叶子。来到胡同口、巷子头,稚嫩的童声吆喝着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念“月”的顺口溜。“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念‘月饼’了,好年景了!”“念‘叭咕猴’(是我们那儿对‘窝窝头’的一种叫法),住瓦屋楼了!”、“念煎饼了,骡子马子一天井了!”此起彼伏,响成一片。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大人们有时也走过去,掀起来看看,主要是看别人家做的歀式、花样,来年好照着做。有时侯不等“月”念完,上面的“枣”、“小兔子”什么的就被我们抠下来吃掉了。 事情已经过去四、五十年了,儿时的艰难、儿时的欢乐,每逢仲秋节来临就浮现在眼前。又是一年仲秋月,无限感慨思先人;吾等虽过知命年,希颐生活更美满。 写于2006年仲秋节 这是前几年写的八月十五节的篇文章,重发在此与大家一起回忆那难忘的岁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