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乐善好施
(一)丁氏世家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乐善好施,并且是父子祖孙家风绍继,救难济危,不遗余力。
立于潍县文庙西的乡贤祠中所供奉的乡贤,有丁廷模、丁善宝。嘉庆年间敕建丁克成乐善好施坊;光绪四年(1878年)潍县三里庄建有丁廷珍善行坊;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大于河建有丁善宝善行坊,祖孙一门数十年间得有三坊表彰善行,这在潍县实属少见。《潍县志稿・人物・义行》中,丁克成,丁廷选、丁廷模、丁廷举、丁廷珍、丁善庆、丁善长、丁廷华、丁彝龙、丁彝厚、丁肇吉、丁敦仁、丁毓庚、丁毓麟、丁建初等十六人有传,这在潍县世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二)崇祯十二年(1639年)《潍县修城记题名》,中载捐修者四位,其一为丁盛,捐修石城三尺。
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潍县南门城楼记》载,丁允恭名列捐资者之首,丁廷玉亦捐资。
道光十四年(1834年)《修西城外门记》载,由丁廷琛捐银两千余两,独资修竣,时任知县王天锡亲自撰书碑文,以彰其善。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修城记》载,丁鲤书出资。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修城记》载,董事丁荫堂。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潍县南城记》载,董事丁大训名列第一,丁鲤书,丁云书名列六、七。督工有丁荫堂等。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重修潍县西城记》载,总局董事丁廷选。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潍县城池碑记》载,捐银者有陈官俊之叔父陈祥礼、丁廷选亦捐银,各家捐银十六万九千九百两。
光绪六年(1880年)《修城记》载,丁禧培出资。
光绪八年(1882年)《修城记》载,丁彝绶督修。
光绪十四年(1888年)《修城记》载,丁肇吉监修。
光绪十四年(1888年)《修城记》载,修西门南石城,丁肇亦监修。
光绪十八年(1892年)《修城记》载,丁肇吉监修。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修城记》载,共修十一丈三尺余,由张仔道、丁肇吉二人捐修。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丁敦仁独捐银两千两修成。此前咸丰十一年(1861年)丁龙瑞重修。
一九二一年《潍东北城外填壕记》载,丁恩厚出资。
(三)潍县祠庙宫观,多由地方人士捐资建修,据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潍县志》称,位于县治东侧的孔北海祠,由邑人丁汝奇创建。
万历十九年(1591年)《重修铁佛寺碑记》,由丁邦交书丹。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重修北海孔公祠记》,由丁诚、丁许率侄丁�F、丁钫捐资重建。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重修文昌阁碑记》载,丁庸行出资。
道光二十年(1840年)《重修文昌阁记》载,丁惟扬出资。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观音堂碑记》载,丁廷选、丁廷珍、丁廷琛为领袖;丁严、丁光表、丁宗舜为会首,此事丁氏参与者人数最多,出资出力最多。
咸丰五年(1855年)《重修东岳庙碑记》载,丁惟扬出资。
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修天仙宫碑记》载,丁墀出资。
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关帝庙碑记》称光绪初年丁彝绶署山西雁平道,拟重建,未果,后来丁彝绶之子丁敦仁笃念父志,与其堂兄丁肇吉等捐资重修。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修玉清宫碑铭》载,丁毓庚、丁良翰等捐资。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重修潍县学记》载,由丁毓庚等三位士绅捐修。
(四)潍县城周以河,河上建修桥梁,多由邑人捐资,丁氏世家是为首倡。
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西门石路暨迎恩桥记》载,由丁毓庚、丁清勤堂等捐钱重修,丁氏共捐钱六百千,位居第一,一家顶六家。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石桥记》载,丁克成多次捐资维修,以保四时畅通。至道光二十八年,由丁克成之子丁廷选、丁廷珍首倡捐资重修。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重修万年桥碑记》载,丁氏四世为善捐修此桥。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丁克成捐修,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丁廷珍捐资独修,同治十二年(1873年)丁善宝重修,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丁毓庚又出巨资重修。
光绪五年(1879年)《重修下虞河石桥记》,此桥经嘉庆、道光年间重修,至光绪时又冲坏,民人无力修造,丁肇吉独自捐资重修。
(五)清朝潍县多灾多难,每遇饥荒,丁氏世家全力赈灾,多有首善之举,道光十六年(1836年)张丰《救荒记事》载,上年五月淫雨,秋虫食禾歉收,登、莱、青三府饥民逃荒奉天。潍涌入数万灾民,知县拜请丁氏等大户设粥厂。丁克成、丁廷模亲自施设,及至劳累染疫,全县粥厂第一个死去者为丁廷模,十余日后丁克成又死去,继卒者有丁�V、丁煜并其兄丁培。丁垣以父命捐钱两万贯,为数最多。
光绪二年(1876年)四月,先后设粥厂十八处,丁善宝一家董理三处,出粮出人以救灾民。据《潍县志稿・人物・文学》载,丁善宝祖克成,父廷珍皆以善行敕建乐善好施坊。咸丰壬子(1852年),善宝输巨款以助军饷,赏内阁中书。光绪二年出粟煮粥活万余家。
(六)丁善宝遗嘱丁毓庚捐钱两万缗以为诸生入学费。
丁毓庚设义塾三处,教育丁氏及异姓学童。
丁毓庚购义田埋葬德人修铁路掘出的柩棺尸骨。
丁毓庚与子丁叔言、丁锡田创办继志、益群、智群三所新学校。
人物丰神
(一)丁氏世家迁潍―世祖为丁山,明朝初年迁潍不久,其家门出了不少读书人,乾隆《潍县志》科贡表中,所列丁氏人物不少,但功名均不甚显著,至十二世丁庸行兄弟五人,子孙繁衍。而由丁庸行在县城经商发家始,丁氏世家,日见昌盛,丁庸行独生子丁克成,字泽远,捐都察院督事,善于经营,富甲一方,且乐善好施,敕建乐善好施坊。丁克成四子廷模、廷选、廷举、廷珍,其中廷模进士、兄弟四人最能经营,通过发放“帖子钱”而致大富贵,四人分家是潍县丁四宅之由来。他们子侄多读史书,但因于家资富足,致力于科举者少,故在外做官者亦少,这是丁氏世家较之潍上其他世家的一大特点。子侄为官者清廉,居家者善经营,好施舍,均有善行,为乡里所推重。丁廷珍三子善宝、善庆、善长,三人均擅长诗文书画。他们兄弟分家,丁善宝居长仍称四宅,善庆、善长则依次为五、六宅,这又是丁氏六宅的由来。尤以长子丁善宝为最出色。丁善宝,字黻臣,号六斋,其博览群书,行游天下。眼界开阔,善于为文交友,并广施善行,承前启后,遵父祖之训,肇子孙之贤,是丁氏世家发展史上一位典型人物。其有诗句曰:“不惜金钱倡大义。”应是其一生之写照,潍县乡贤祠供奉其牌位。其除继承祖上遗风,修庙堂、建桥梁、固城池、救灾民、办学校、助军饷外,最大的贡献则在于购置叠石山馆、复园和建筑十笏园。十笏园之营建成功,其不啻在潍县,而且在中国南北方园林建筑发展史上占特殊地位。丁善宝广交天下文友,延揽知名学者在十笏园吟咏,自己著作十数种,建园垂训,明诫子孙读书善行,其居室为碧云斋,内为书画文玩,典籍几案,一派书香气氛。丁善宝夫人为陈官良之女,伯父陈官俊为工兵吏礼四部尚书。
(二)丁毓庚,字星甫,丁善宝二弟善庆之长子,出嗣丁善宝为子。其绍继祖风,和睦兄弟邻里,乐善好施,修桥筑路,捐资立学。守成创业,为潍县工商业发展作出贡献。其将十笏园作为鲁东诗文名家集中活动的场所,经常延揽王绩熙、柯劭�搿⑺问樯�、刘抡升、张昭潜、陈恒庆、王瑞麟、白永修、傅丙等来笏中诗酒吟咏,创作大量的诗文佳作。其注重收集历代名家书画,保存金石文物。丁毓庚一生妻妾继室四人,一为诸城王氏,本出世家大族;二为潍县陈氏,为潍上名门望族;三诸城戴氏,亦名门之女;四为章丘旧军镇孟氏,孟为山东巨富。四位夫人生子五、女六共十一人。孟氏所生女,嫁归安徽人孙家鼐之子为妻,孙家鼐为清朝吏部尚书。
(三)丁叔言(1888-1946年)为丁毓庚三子,出嗣为丁善长孙,丁毓春子,继承六宅全部财产。丁氏四宅,再分成六宅,六宅之中,六宅最富,丁叔言成为潍县首富。丁叔言是潍县丁氏世家发展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其读书善诗文书画,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创办新型工商、金融、贷运、文化教育事业,为潍县新兴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其与国内外名人交往,如泰戈尔、徐志摩、蔡元培、韩复榘、张宗昌、康有为、王统照等,并延请张宗昌、康有为来十笏园做客;王统照是其内弟,交往最密切。丁叔言更是一位社会活动家,是潍县乡绅领袖,凡公益事业其积极策划。起初与县长厉文礼打游击抗日,后兵败被俘,变节投敌,但内心痛苦,后因张天佐逼迫而自尽。
(四)丁锡田(1893-1941年)为丁毓庚四子,承继四宅部分产业。在丁氏世家中,丁锡田是一位最典型的学者,即令是从潍县和国内来看,其更是一位知名的历史学家、藏书家。旧时教育世家子弟五岁启蒙,七岁读经,然后发愤苦读再博取功名。而丁锡田时值新旧社会的变革动荡,以其短暂的一生全力以赴投身于学术事业之中。其首先搜集和整理海岱文献,提倡海岱文史研究,并以最新的方式发布启示,征集研究著作,编辑〈海岱文征〉二十余册;对潍县史学名家的著作手札收集不遗余力,并进行校勘编辑成类书。其次则是下大财力收山东省地方志,采用互换、收购、传抄等方式,集成全省百余县各个时期的志书全部,这在山东乃至国内堪称第一。再者是对中国古史与近代史研究的贡献,其与当时著名学者王献唐、陈梦家、唐兰、顾颉刚、胡适、闻一多、傅斯年均有交往,是早期禹贡学会会员,时逢战乱,禹贡学会人员南迁,丁锡田则主动提出留守禹贡学会会址,最终卒命于此。当时北京大学张政�R先生为一年青学者,丁锡田与之交情最深,而潍县最早的明万历刘廷锡所修《潍县志》,因国内仅北京图书馆存一部,于是,丁锡田托请张政�R先生将该志手抄全部而收藏。
丁锡田大力关心地方的文化教育事业,其组织文学诗社编印诗文纪游文集。对儿童教育尤为用心,亲自编写历史教材,有教无类,助学成才。其身后藏书三千余种三万余册由子女捐献国家。丁锡田为编辑《潍县志稿》出力最多,而此书则是当时诸多县志中最为出色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