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搜索
查看: 1099|回复: 1

[话题] 所有父母都应该看的问题,5岁美国女孩和中国女孩的区别

[复制链接]

174

主题

2783

回帖

3979

积分

初一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4-5-22
UID
99495
发表于 2014-6-25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个来自书里的故事,也许会比真实故事更能触动你。如果你读过后,有自己的一些体会,也可以一起交流。

  发展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饶有意味的故事,名字叫做“小熊抓鱼”:

  有一只小熊,看她的妈妈和爸爸抓鱼,她很想自己去学习如何抓鱼。她尝试了一下,但是没有抓到任何鱼,于是对自己说:不要想了,我再也不想抓什么鱼了。

  心理学家同时让一个5岁的美国小孩,和一个5岁的中国小孩来读这个故事。读完后,有了这样对比鲜明的两段对话:

  和5岁美国小女孩的对话是这样的:

  孩子:她不该放弃的,因为那样她就……嗯……不会。还有……她可以吃妈妈爸爸抓的鱼,等她长大点她就会了。

  询问者:爸爸妈妈都抓了一条鱼。要知道他们也很大了,也许他们自己也要吃鱼呀。你说小熊该怎么办呢?

  孩子:她可以,嗯,可以找些其他的东西来练习一下。

  询问者:其他的什么呢?

  孩子:比如小溪。

  询问者:什么?

  孩子:一条有鱼的小溪。

  询问者:你喜欢小熊吗?

  孩子:喜欢。

  询问者:为什么喜欢她呢?

  孩子:因为她毛茸茸的很可爱。

  和五岁中国女孩的对话是这样的:

  孩子:爸爸妈妈把鱼分成几块,他们一起吃。

  询问者:但是,熊爸爸和熊妈妈个子那么大,他们每个就抓到了一条鱼。嗯,也许他们不能分给小熊呀。那她怎么办呀?

  孩子:妈妈吃小的,给小熊大的吧。

  询问者:你喜欢小熊不?

  孩子:不。

  询问者:为什么呢?

  孩子:她做事情半途而废,她三心二意。

  询问者:三心二意有什么不对呢?

  孩子:你一会儿做这个,一会儿又做别的,一点都不认真。那你就学不好,那样是不对的。

  这两段对话的区别在哪里呢?

  其实故事里的小熊,我们可以替代为孩子。孩子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看待小熊的态度,就是他们自己内心的投射。

  首先,没有鱼吃的时候,美国小女孩首先的反应是:小熊(自己)再想想其他的办法。

  中国小女孩的反应则是坚定的:有爸爸妈妈在,把他们的给小熊(自己)吃。这也清晰折射出中国小女孩的家庭里,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不独立、依赖父母的教养情况。

  其次,美国小女孩认为:小熊(我)的尝试是有价值的,尽管小熊(我)后来失败了。对于失败较为宽容:等它(我)长大点就会了。

  中国小女孩则认为:小熊(我)不够努力,它(我)放弃了。这是不好的行为,不能被(父母)接受。

  所以,当最后询问者问:喜欢小熊吗?

  美国小女孩回答:喜欢。没有因为小熊的放弃而否定它的可爱。

  中国小女孩回答:不喜欢。就像她的父母面对她不可接受的行为时,予以情感撤离、否定等做法是一样的。

  没错,我们对失败总是很苛刻。比如学习这件事,中国父母过于在乎成绩、只在乎成绩所造成的结果是,在我们的孩子眼里,学习不仅仅是单纯的喜欢,兴趣,或者处于个人想要学习的动机,而是一种道德层面的意味。只有努力学习,才是好的,才能被大人接受,同时也才是值得夸耀的,否则就不值得被爱。

  早有心理学家指出:美国儿童表现出成就动机的同时一般也比较能容忍失败。相反,中国儿童有很强的成就动机,但他们往往很害怕失败。

  也有人会说,这样好强一点儿不好吗?害怕失败不是会更容易成功吗?

  那我们再来看看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中国人同时炒股,不久后他们都赔了个精光,中国人的妻子无论怎样安慰他,他仍然站在楼顶想自杀,美国人的女友因男友的赔本而甩了他,可财色两失的美国人,却去救那个想自杀的中国人。他说:“该自杀的应该是我,你至少还有爱你的女人。”

  这个故事里的中国人,就是一个很想成功、特别害怕失败的典型例子。

  对失败容忍度过低、过于苛刻的结果有两个,要么干脆不去尝试,要么尝试失败后,无法承受后果,从而一蹶不振。

  故事里的中国人,显然属于后者。他自信心和自尊心都不健全,目标感的建构也是有问题的。因为一个拥有良好自信与自尊的人,是不会因为一件事情或一次成败就全盘否定自己的人生。可惜,不仅仅是故事里的这一个中国人,我们更多的父母们,正在前仆后继地把我们的宝贝小人儿打造成和故事里一样的人。

  我肯定下面这两个情景是我们极为熟悉的:

  一个孩子期末考试得了第一名。满分试卷拿回家后,家长大加赞许。

  一个孩子期末考试没有及格。试卷拿回家后,家长单打不过瘾,恨不得来个混合双打。然后无一例外地会说: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能考那么好!

  大多数中国孩子都有过的一个公敌,那就是别人家孩子。所有熟悉上面两个场景的孩子——无论是那个满分的,还是不及格的孩子,都会得出一个同样的结论:

  要得到我父母的肯定和接受,只能考高分。再深入推论就是:我只能表现好,表现不好是不被接受的;失败的我自己是不能被接受的。这样的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内心里有一个严厉冷漠的声音,尤其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这个声音会更加响亮。而这往往是让人自卑甚至绝望的根源。

  与有条件的爱相对,无条件的爱,首先要勇于接纳失败。

  一个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他把分数告诉了父母。父亲并没有当一回事,并且开个玩笑说:比爸爸当年强啊!妈妈则摸摸孩子的头,温柔而坚定地说:“比上次考的至少有进步呢。相信你下次一定会比这一次考得更好。快洗手,我做了你喜欢吃的菜。”

  如此的温暖,就像是给孩子吃了一颗定心丸。它会让孩子知道,遇到问题或困难的时候,父母的爱不多不少,一直在。无论顺境逆境,都不是要命的事情,只不过是人生经历的一种。即便是走入绝境,生命早期这样满满的爱,也会成为指引孩子的那盏长明灯。

  好了,今天的故事分享完了。我很想知道,你会是哪种父母呢?

  Tip:最后,如果大家对这个故事感兴趣,也可以跟自己家里的孩子读一读小熊抓鱼的故事,看看你的孩子会怎样回答你呢?如果你这样尝试了,跟我分享一下你们的结果吧。

啦啦啦,我是小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3

主题

556

回帖

2100

积分

小学六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3-7-9
UID
90654
发表于 2014-6-25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楼主分享的文章,想起朋友家一孩子在山东某高校就读,曾说过的话:我刚入学时,别人跟我说潍坊的学生人品不好,妒忌冷漠心太强!自己考试考不好也不希望别人考好!     当时我还笑着问他,你会怎么样想?他说我不相信潍坊的学生那样,我也不会那样做。当着他父母的面我还夸赞有其父母必有其子女。真希望国内的教育让孩子学会宽容!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投诉举报|客服微信号:ppm0536|今潍网-潍坊论坛 ( 鲁ICP备14032312号 )

GMT+8, 2024-11-26 18:45 , Processed in 0.072170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