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昌邑毛笔制作技艺由来已久,制作传统手工毛笔的工艺人用双手传承、发展着这项手工技艺。昌邑毛笔“鲁笔”品牌的创建者,陈元年先生,由一名单纯的手工艺人做起,50年耽于毛笔制作,在传承昌邑毛笔手工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兼容并包南北工艺传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并于2011年申请注册了“鲁笔”。
“鲁笔”为媒,淡却营营朴中新走进“陈元年毛笔工艺馆”,只见一位老人,他手拿择笔刀,戴着一副老花镜,仿佛在精雕细琢一件件工艺品。他身量不高,体型消瘦,精神却异常矍铄。
2012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陈元年毛笔工艺馆”开张。店面有两层小楼,空间不大,布局却独居匠心,货品井然有致。迎面一副“虚怀若谷”的自勉联,由中国书协理事周祥林先生所书;右边墙上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武春河老先生亲笔书写的“书魂”二字,左面是四幅“春夏秋冬”的山水画。最别致的是正对面的一组特大号毛笔,货品和做工让人眼前一亮、叹为观止。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各种毛笔更是一应俱全,琳琅满目。陈元年制作的毛笔,既包含了昌邑传统的各种毛笔,又包容了现代市场上的其它种类、规格,主要产品有狼毫、兼毫、羊毫、兔毫、石獾画笔、猪鬃笔等。二层主要是展示及仓储。有陈元年收藏的画作,也有昌邑当地文人雅士的交流作品。说是一家商铺,不如说是谈天说地的茶舍。用陈元年先生自己的话说“他在店里做毛笔,新朋老友来喝茶,南来北往的顾客来挑毛笔”。这里经常会有一些退休的老干部、文化爱好者,休憩喝茶、谈天说地、讲古论今,谈艺术、说人生;更有一些文人雅士来这里相互切磋,天马行空,他们的作品有好些陈列于二层展示交流。 在这里,陈元年先生结识文人雅士,更可以静下心来将自己一辈子的手艺做到极致。在这里,不像从前办厂子时那么喧闹,也不再是从前那样为了生计殚精竭虑,思想可以信马由缰。在这里他细细揣摩昌邑传统的毛笔工艺,同时又可以字斟句酌文人雅士们的“阳春白雪”。“鲁笔”正是在这些谈天说地中做精细、富内涵,成为文人雅士手中的利器。
陈先生是店主,但对大家来说,他更是一位朋友。他和大家交往,将艺德放在第一位。他不善言谈,但毛笔工艺却至臻至善,在当地已竖起一块无形的招牌。一如一进门的“虚怀若谷”,渗透了陈老先生的为人之道。“得笔如得三尺剑”,这是已故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王梦凡老先生赠的;“梦笔生花”,这是已故山东书协会员姜宏钧赠的;还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杨谦石老先生即兴挥毫的“兔毫赋心语,狼尾发春华”……,这些都佐证了“鲁笔”的品质。
守拙“鲁笔”,秋月春风等闲度回顾陈老先生的从艺经历,总有叙不完的往事。蓦然回首,老先生已是暮年,但欣慰的是目标越来越明晰了。
毛笔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工序繁多。按大的流程分为“水盆”和“杆作”,“水盆”是做毛笔头,“杆作”主要是安装修理。细分起来,有120多道工序,作坊内实行流水作业,各负其责,单个人只精于一道工序。在旧社会,毛笔制作这项技艺,学徒需要九年的时间。其中,“水盆”要学徒五年,“杆作”要学徒四年。 小时候,他经常听父亲念叨,“万贯家财不如薄技在身”。受家庭的熏陶,更因为堂兄制作毛笔的机缘,三天两头到厂子里去看,陈元年先生制作毛笔因此启蒙。 少年求学,适逢“文化大革命”,陈元年因为家庭成分的原因,16岁即退了学。当时堂兄在村子里那个十里八乡闻名的“毛笔作坊”做师傅。因为喜欢堂兄,也因为家里人的撺掇,下学后顺理成章地进了厂子,从学徒做起。
学习之初,他兴高采烈,全身心投入到学艺中。好事多磨,学徒生涯一个月的时候,因为临近生产小队的嫉妒、排挤,他跟着学艺的师傅被赶走了,至此他只学到了些皮毛。接下来又遇到了厂子改制。1974年,胶莱河拓宽,村子的农用地因河道占地大幅减少,本村合作社的粮食已经无以为继全村的生活。1975年,为增加集体收入,村里就把“毛笔作坊”改为村办,挂牌成立了“东堤毛笔厂”。 经历了三番五次的变故,陈元年学习毛笔制作工艺的志向矢志不移。一边摸索自学,一边不断到师傅家讨教,从学徒到独挡一面,又经历了五六年的时间,23岁时,他才算是一个熟练的毛笔制作师傅。 在东堤毛笔厂,堂兄和他成了厂里的技术骨干,每人还收了7个徒弟。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厂子为了扩大生产,又聘了2个师傅。别人将同行当作“冤家”,陈元年却将提高手艺放在第一位,他悉心向这两个师傅学习,制笔工艺在这段时间有了更大的飞跃。
1982年,他们村在全市第一个实行农业“大包干”,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土地包产到户。他和堂兄等承包下了厂子,正式挂牌“东堤笔刷一厂”。当时,厂子雇佣了当地90%以上的制笔工人,又到莱州雇佣了10多人,厂子规模达到将近100人。当时的规模,产品的销量,远近闻名。
平中见奇,半生坚守德艺馨1995年,成为一个转折点。因为市场的影响,北方是传统手工制作,效率低。南方制笔用工省、工序简单,产量高,价格低。在这样的情势下,南方笔占领了市场,东堤笔刷厂被迫下马。工厂倒闭后,他曾经一度想放弃。但是,30年的毛笔制作经历,半生的挚爱,他放不下。这期间,他重新梳理了自己的毛笔制作经验,充分借鉴南方和北方制笔工艺。经过深思熟虑,他大胆尝试,打破传统理念,结合实践,将南北工艺大胆融合,打出了“鲁笔”的牌子。
“鲁笔”,兼容并包南方毛笔和北方毛笔的优势,同时,充分吸纳了书画爱好者的意见,将毛笔制作工艺加以改进,努力做到以人为本与工艺质量双壁和鸣。 昌邑毛笔制作,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是北方制笔的范畴,以黄鼠狼的尾毛、马毛、牛毛、香狸毛、兔毛和苘等为主要原料,当然还有羊毛,其产品笔锋短,韧性好,适用于书写中楷、小楷,以及绘画工笔等。南方制笔,以羊毫为主要原料,其产品笔身软,笔锋高而细,适用于书法的行草以及绘画写意等。“鲁笔”,既传承了我国南北毛笔制作工艺的优点,更有创新,添加了新发现的优质健毫、进口材料和现代处理毛料的特殊工艺,是一项纯手工的独门工艺。 陈老先生一直坚持、坚守着“纯手工制作”,即使当年因为产量低,东堤笔刷厂倒闭,他一直恪守精工细作的原则,一直在思索,但一直没有放弃。
“三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从16岁开始,一直到年近7旬,他一直坚守纯手工制作,一直臻于完善制作精品,将一项手工艺坚持了半个世纪,擦亮了“鲁笔”。 来源:潍坊文化发布、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