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学习之数于理 《周易》的数 《周易》的数和《周易》的像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河图》、《洛书》以及《八卦》的居所的位置都是用数来体现的。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用的数字电视,数字手机等等,只有数字电视才能高清,手机信号才清脆明亮不失真。
周易学习之数于理
《周易•说卦传》:“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参天两地而倚数”,是说圣人做《易经》的目的,是希望暗中得到神明的帮助而发明了蓍草演卦的方法,而演算天地的变化就是依仗数字变化来实现的。“参天两地”中的“参天”就是三个天数一、三、五;两地就是两个地数二、四。“参天两地”其实也代表《周易》的生数。有生必须有成,成数就是六、七、八、九、十。上面说的《河图》和《洛书》就是由这十个数生成的。 《周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奇为阳为天,偶为地为阴,天数就是阳数,地数就是阴数。天数一、三、五、七、九合在一起是二十五,地数二、四、六、八、十合在一起就是三十,两项合在一起共有五十五。有了这五十五个数就可以演算天地之变化了,这是一种说法;合还有合成之意,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这就是上面说的河图。它表明阴阳之数所生成的阴阳五行和所居方位,即金、木、水、火、土所对应的东、西、南、北、中。后来人们又把天干、地支和阴阳五行结合在一起,如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和中方戊己土。大家到这里就明白了,东方是木,西方是金,金和木可以表示器物,所以我们说可以用篮子盛东西,不可以用篮子盛南北,盛南火就把篮子烧了,盛北水从篮子里就漏了。所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周易》的数来表示。 《周易》之理 《周易》之理也叫“易理”,就是《周易》所揭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可以达观地生活,做到胜不骄,败不馁,贵不谄,贱不慢。我认为《周易》之理更多地是运用在趋吉避凶应用上。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生出入进退、生死存亡和忧患意识方面的哲学道理。这部分内容主要体现在《周易•系辞传》中,也有的体现在《周易•文言传》中。唐代秘书监(相当于宰相)、大书法家虞世南之所以说“不读《易》不可以为相”,讲得是作为国家的栋梁和股肱之臣,如果不懂得《易》理,不懂得进退存亡之道,既不能很好地履行职责,完成任务,甚至误国误事,贻害生命。到成都汉昭烈庙参观的人都知道武侯祠有一副清代赵藩的名联:能攻心则反侧自销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所揭示的道理十分深刻。里边就充满了《周易》辩证看问题的思想。无论对治国治家都有益处。一谓攻心,二谓审势。
周易学习之数于理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说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大家都知道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却很少了解它与《周易》有关,其实她的真正出处始于《乾》《坤》二卦的大象传:原文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既是《乾》《坤》之象,又是天地之德,也是龙马精神。我们中华民族崇尚《乾坤》之道,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就是民族之魂。她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向天道那样,周而复始,健动不止,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刚健有为,发奋进取,积极成就自己的道德才干,靠自身所积蓄的能力和水平努力为社会服务,造福人类,造福万事万物;一方面还要效仿大地的温顺宽厚之德,以自己的仁爱慈悲之心,去包容和承载世间万事万物,使之各遂其生,尽其性。让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谐相处、健康发展。 《乾卦》为纯阳卦,有六条象征龙的直线组成,象征着天,象征着阳刚之气,象征着君王和父亲的严慈,所以《周易•乾卦》的卦辞为:元、亨、利、贞。《周易•乾彖》专门解释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具有驾驭天体健动不止的性质。也正是《乾》道变化,既阳光普照,又云行雨施,才得以始生万物。所以我们应该效仿天道健动不止,刚健有为的精神,而自强不息,不断进取,修德广业,无私奉献,造福人类,造福自然。 以上内容根据张成老师喜马拉雅FM易经应用智慧内容整理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