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有攻防是对的。
但鲁国风格较保守,也很遵守传统,对于各个小的封国基本不侵占。而齐国就不是那么温和,而是比较凶残。
具体到孔子的年代,到底这个时候齐国和鲁国是什么情况呢。此时齐国的国君是齐景公,就是有殉马坑那个国君。晏婴还与孔子大半生是同时期的人。
鲁国国君是鲁昭公和鲁成公。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当时鲁国的执政上卿季孙氏发了一个通告,邀请所有的士族子弟到家里参加宴会。这实际是对鲁国贵族身份进行一次清理和认定,这时候只有17岁的孔子正在为母亲服丧。 为了保住自己的贵族身份和政治前途,不管结局如何孔子都得去看一看这次宴会。但这次孔子却连季孙氏的大门都没进去,在门口就被季氏的家臣阳货拦住了,阳货跟孔子说:“我们家主人请的是士,没有说要请你。”阳货并没有责备孔子在服丧期间就参加宴会的失礼,但是,他给孔子的,是更加沉重的打击,那就是,根本不承认孔子的士的身份。
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对孔子有恩(承认孔子的贵族身份)的鲁昭公被三家大夫赶出了鲁国。 起因竟然是因为祭祀,这一年鲁昭公要举行祭祖,当要举行舞蹈奏乐时却发现自己只剩下了二佾,(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也就是16个人。 按理说鲁昭公是诸侯,应该有六佾,也就是48个人的舞蹈奏乐行列。可其他的四佾去哪了呢?被季平子给调去了,季平子是鲁国大夫,可以有四佾的乐队,现在把鲁昭公的四俏也调去,正好凑足八佾,享受一回天子的待遇。这也就是孔子说的“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