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作者:周老川 原文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ae964e8b0101h32b.html
现在家里用来烧水的壶,多用不锈钢材料,多是用电加热,既便捷又漂亮。稍前些年,流行铝合金壶,干净又轻便。再退回五六十年,偶见有铜壶。铜材较贵,日本占领青岛时候,因物资紧缺,又挨家逐户划拉一番,所以铜壶较少见。我家曾用过一把铝壶,分量较重,材料好像是铸铝。那时年幼,记不太清了。更多人家使用的是“铅壶”,是用铅锡合金材料打制而成。因为水壶里灌上凉水后,要放在炉火上烧开,所以很多人称这种壶为燎壶。 铅锡合金燎壶硬度不太足,熔点也低。经常使用,难免磕磕碰碰变型,甚至出现渗漏。壶要报废,材料尚可用。不着急,有专门“打铅壶”的手艺人上门服务,会将材料回炉熔化,重新给你打制一把新壶。 打铅壶的艺人,吆喝着‘打铅壶打锡壶来’,走街串巷服务。常见两人一伙挑担行走,挑有风箱、坩锅、煤炭,还有夹板和带抽屉的工具箱。遇上打铅壶的生意,主人家递来旧壶及铅料,工匠选平整地放下担子,支开摊子。周围一圈大人、小孩围观,煞是热闹。见师傅取秤,约一下旧壶和材料重量,请你验称,再讲好加工费用。打下手的已支起炉灶点上火,放上小坩锅,锤扁敲碎旧壶,置于锅内,接着拉起了风箱。三百多度时,材料熔化为铅水。此时,师傅展开夹板,表面是多层黄表纸。师傅用线绳在纸上圈成一片状,边上留一缺口,又加盖上夹板,用脚踩住。此时,取火钳子夹住坩锅,将铅水顺着线绳缺口处倒入夹板之间。须臾,掀开上夹板,见线绳所围范围,出现一张厚薄均匀、银光闪闪的铅板。如此这般几次忙活,几块铅板加工完毕。师傅取剪刀为规为尺,又量又画又剪,壶底、壶帮、壶嘴材料备齐。一番捶打对接焊接,水壶逐渐成型。裁下边角料复回炉熔化,调整夹板的线绳,陆续出齐壶盖等细部材料。最后余料铅水,灌于一木凹槽中,冷却后取出,弯曲即成壶把。取热烙铁,逐一焊接,即成一把崭新的铅壶。如有余料,征求主人意见后,也可打制个小酒壶。 加工完毕,师傅又取称约过重量,喊人取水灌入壶中,当众显示汤水不漏,即算是大功告成,双方即可结算。买卖忙时,支下摊子,匠人会忙一整天不住。 估计是铝制水壶的出现,使这门手艺没了市场。但这门技艺,当属于传统的古老手艺,应该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使现在和后来的人知道,人们曾经这样生活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