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车门里 于 2013-1-21 14:02 编辑
小时候,身上穿的衣服、脚上穿的鞋,都是奶奶、母亲自己做的;什么时候衣服挂破口子,袜子穿出了洞,也由她们随时缝补。因此,针和线是她们日常必备之物。
针扎子,是用布做成各种布玩具状,用过的针直接扎在上面。针有各种型号,有绣花用的小针,有“引”被子用的大针(我奶奶称之为“杠子头”),有做衣服用的不大不小的针,有纳鞋底用的“针锥子”针。还有粉线布袋子、针锥子、顶针、剪子等都放在“针线笸箩”里。
“鋪衬棉花了换针换线!”随着一声声的吆喝,小巷子胡同里就来了一位挑着担子的老大爷,担子的一头是个大笸箩,里面不光盛着针和线,工具类的顶针、针锥子;老人用的扎腿带子、眼镜盒;小媳妇喜欢的雪花膏、松紧带、子母扣;还有鞋样子、鞋带子。也有用糖罐盛着“青果糖、桔子糖”的;也还有一些类似现在“粘贴画”的画片,一板一板的,画上都是“三国”、“水浒”里面的人物,总之是玲琅满目、应有尽有。担子的另一头则是几条破口袋,分别装着破鋪衬、烂棉花、乱头发、鞋底子等
。 那时节报纸、纸箱之类是舍不得换的,报纸要留着糊顶棚,纸箱用来盛杂物的。
这时张家大婶、李家大娘纷纷来到街上,相互打着招呼,,你换个针,我换几绺子线,(那时的线不像现在的线团、线球)都要回家再把它绕到线板子上,孩子们则依偎在母亲身旁,缠縸着买一板“画”或买颗"糖"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先是找裁缝做衣服,后来变成买成品衣服;鞋呢,运动鞋、皮鞋、布鞋,商店里应有尽有。垃圾堆里扔掉的衣物没人翻眼皮,那缝缝补补的事也就成了历史,那“鋪衬棉花,换针换线!”恐怕早已成了传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