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到了毛主席!” “文革”十年对于中国的政治、民主的进程,无疑是一段曲折的历程。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人生却在这里写下浓浓的一笔。能够见到毛主席是当年我们那一代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最大的心愿。 那是1966年,放完暑假,开学时老师们已经集中起来学习党中央《关于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等重要文件。安照市委、教育局的安排,全体学生都要到农村参加生产劳动。实行“三同”(既同吃、同住、同劳动),我们分在西郊公社的一个叫东七甲的村子里,记得当时的房东姓刘,带着被子下去,住在老乡的炕头上,天一亮,就下地干活,掰玉米、拔烟茬、刨地瓜;然后用“二把手车子”(一种独轮车)把收获的劳动果实推回家。吃玉米面窝窝头,喝馏锅水,吃饭要付给老乡粮票和钱,晚上有时与老乡们联欢。 国庆节后回到学校,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全面开始了,“破四旧、立四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一时间,红卫兵组织各式各样的战斗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北京的红卫兵到各地“煽风点火”,大串联开始了,我们几个红卫兵先去了天津,主要是在天大、南开抄录大字报,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从天津回来后,听说有的红卫兵去北京见到了毛主席,我们也不甘落后,马上去学校开了介绍信,背着个黄书包,又登上去北京的列车。好不容易挤上车,车上人满为患,卫生间、行李架、两车厢连接处也挤满了红卫兵,由于严重超员、超载,火车走走停停,经过一天一夜的颠簸,终于来到了北京。在永定门车站下了车,接待处的同志告诉我们,到先农坛体育场等待安排住宿。这时北京的天气已经转凉,先期到达的红卫兵们为抵御寒冷,燃起木柴、树枝取暖,整个体育场内烟雾弥漫、人声鼎沸、十分混乱,傍晚时分一辆大通道公交车驶来,我们几个赶紧爬上车去。汽车行驶了十几分鈡,有人喊:“天安门到了!”十分疲惫的我们立刻精神起来,“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在灯火通明的长安街上显得格外雄伟壮丽,毛主席的巨幅画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的正中央”。我们被安排在德胜门外小黄庄地质部政治学院。此时毛主席已经七次接见了红卫兵,北京城内还有近300万红卫兵等待接见,中央为了组织好第八次接见,中央军委下令派解放军进驻各大院校,把各地的红卫兵组织起来,进行军训,随时待命,准备接受毛主席的检阅。 那是11月26日的凌晨,睡梦中的我们被叫了起来,紧急集合!通知我们到餐厅去领取面包、香肠,水壶里灌满了水,首长下令,马上出发。队伍朝着西边的方向,跑跑、走走,谁也不敢大意,生怕掉了队,一直走到天大亮了,才知道来到了北京的西郊军用机场,我们在机场的飞机跑道两侧耐心的等待。相邻的两个方队此起彼伏的唱着革命歌曲。下午接近两点钟的时候,首先巡逻车出现在跑道上,不一会儿摩托车队驶过来了,然后十轮大卡车驶过来了,大卡车中间有一位胖胖的首长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毛主席在后面!”一位带眼镜的女老师大声喊到。我们的目光转向后面时,看到毛主席站在一辆敞蓬吉普车上,缓缓地朝我们驶来,他老人家身穿绿军装,红光满面、神采奕奕,频频向我们招手,在“毛主席万岁!”“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的欢呼声中,毛主席高大的身影渐渐远去。还是那位女老师告诉我们:“记住这个时刻吧,那是1966年11月26日下午两点十分。” 弹指一挥间,四十多年过去了,从少年步入老年,追忆这段往事,仍有无限的感慨。不管如何评价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功绩还是值得我们深深地怀念。 今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120周年诞辰,特写回忆文章记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