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车门里 于 2014-2-18 14:50 编辑
潍县城有座“武衙门” 在科举时代,有文、武状元举人等。考取功名则入仕为官,文职曰:巡抚、道台、府尹、县丞等;武职也有提督、将军、总兵、千总不一而举。办公的场所习惯被人们称为“衙门”、“武衙门”。 潍县县署座落在城里南北中轴线县治前街的北端,“衙门口朝南开”。城隍庙在“县衙门口”西侧的城隍庙街路北,而武衙门在“县衙门口”东侧的胡家牌坊街的路北,与县衙门成“品”字结构。 潍县城的“武衙门”学名明朝叫按察分司,后改为“千总署”,清朝源引明制,大致相当现在县市区的“人民武装部”职能,除担负卫戌任务,又是选拔武举前的练武之处。门口很大,两旁立一水泥柱子,内院较低,有一广场。清末民初,科举废除。民国十七年在武衙门院内建成潍县第一个戏院“潍县大戏院”,戏园子是草顶席棚的,后损坏废弃。院里有一座五跨间的大屋,上书“大礼堂”三字,在大礼堂三字上方还有“新生活运动的盾牌图案”。那时县里的很多大型会议就在这里举行。院内还有篮球场、排球场、单双杠等健身场地和器械。七七事变前曾在这儿举办过风筝展览和国画展。 日伪时期维持会的宣怃班在此办公,日本商人经常在这里放无声电影,插播“日本肥皂大大便宜”的广告。1946年国民党第八军进驻潍县至1948年潍县解放此处是国民党的警备司令部。 1948年潍县解放,潍坊特别市的民众教育馆设在武衙门,特别市文工团在坊子成立后不久来到潍坊也驻在武衙门。第一任团长是黄道源,山东威海人。后出任潍坊一中校长,在滨州医学院校长、党委书记任上离休,是大名鼎鼎黄胜的父亲。文工团后来搬到南宫、乐道院等地。文工团从成立到撤销,虽然短短三年时间,但从中走出了著名吕剧表演艺术家郎咸芬;著名文人、学者陈炳熙等,其余人员大都分到各县市的文化馆工作,推动了当地地方文艺工作的发展。 1953年前后“中苏友好协会”在前院办公,后院是潍坊市图书馆。据好友回忆说:那时王振伦(曾任新青中学校长等职)任馆长,在大礼堂亲自给中小学生做《卓娅与舒拉》前苏联著名小说的辅导报告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上世纪五十年代市政府在曹家巷路西、胡家牌坊街路南拐角处新建了一座“市府礼堂”后,武衙门就成为“少年之家”的主要活动场地。“少年之家”(青少年宫的前身)那时的活动挺多,影响很大,不光有器乐、合唱团、化妆,还有摄影、射击、无线电发报特别是话报剧的表演反映政治时事,在重大节日期间走上街头,颇受人们的喜爱。那是学生学习负担轻,从周一到周日都能到“少年之家”参加活动,有不少的人在此养成的兴趣爱好惠及其一生。笔者的好几位中小学同学都是“少年之家”的成员。 到了“**”时期这儿成了城关街办的盲人编筛厂,后来编筛厂合并到了无线电一厂。潍城区教委在此建了办公楼,至今还在这里办公。小小“武衙门”,承载了潍坊城区几百年的历史,也见证了潍坊城区的沧桑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