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代人都在“黑”下一代 ——浅谈“观念暴力”时代下的偏见 最近,帮一位准备毕业的小师弟安排实习,去向是某公司的经营部门。这个部门的负责人恰好是我的一个本科同学老A,按理说这是个挺顺当的事情,然而前几天与老A吃饭,他向我投诉这师弟有多不靠谱。小师弟的罪名包括:没有积极地为办公室打水、没有给部门的人订餐、不愿加班等。最后老A以一句话总结,“现在的大学生真的比不上从前。” 老A的记性显然不如我。我还记得N年前的一幕。我们是大学扩招的那一年,在求职大潮中寻觅饭碗。这位老A求职时遭到一个用人单位的鄙视,那个人事主管在面试结束后悄悄回头跟同事嘀咕了一句话,让老A大为光火,回宿舍后说了一个晚上。那句话就是,“现在的大学生真的比不上从前。” 这句话,当年刺伤过老A脆弱的自尊,今天又从他嘴巴里说出来,应该说是一种讽刺。 恰好又有相似的言论见报。在全国两会上,江苏阳光集团董事长陈丽芬说,现在大学毕业生的水平难以令人满意。中科院院士崔向群更是指出,“总的感觉,毕业生质量在下滑。研究生和以前的中专生、大专生也没有什么区别了。”(这句话我认为逻辑上极大问题)尽管两位代表发言的初衷是为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但把话说到这个份上,我感觉对新一代大学生的偏见,已经成为“观念暴力”了。 思维一旦成为定势,嘲讽就接踵而来。一旦有什么与大学生相关的负面新闻,都会被“黑”。似乎每个人都能从舆论狂欢中找到优越感。 谁是这种“观念暴力”的始作俑者?谁在一再地“黑”大学生? 答案很明确:在职人士。比如用人单位的领导及年长的同事、高校老师、媒体从业者等。他们在社会上混出了点名堂,便居高临下地评价大学生。长辈看晚辈,百般不顺眼。因为价值观不同,评价体系也不同。老一辈的评价体系就是从自己的经验出发,以“当年我怎么样做的”为标准评价年轻人。如果别人达不到当初自己的水准,就会被认为“今不如昔”。至于人家身上的优点呢?直接就被无视了。 老A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认为自己当年打了水,加了班,就应该以此来衡量后生。我跟老A说,“从硬件上说,这个小师弟比刚毕业的你强出不少。”老A很愕然,后来想想也是。这个攻读了双学位的小师弟,明显可以“秒杀”老A。但老A毕竟是前辈,也算事业有成,掌握了话语权,具备了评价别人的底气,尤其可以挑别人的刺,比如说没打水。这种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强权,硬是拿着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审视别人。你只会看到别人比不上你的部分,却看不到别人比你优秀的部分。说到底,不是孩子们不优秀,而是进入了一种思维的保守主义,变得狭窄、闭塞,不够宽容。 我跟老A讲到一个例子。一位85后的大学毕业生,进杂志社的时候写稿百般不靠谱,多次被领导批评,最后混不下去了只好走人。后来,她换了多个单位,但一直坚持自己的写作风格,最后获得了自己的成功——成为一位小有名气的畅销书作家。而之前那本杂志,已经约不到她的稿件了。她行,还是不行?在杂志社领导的评价体系中,她是完败的,是大学生素质“今不如昔”的一个例证;但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她又是成功的,她的作品很受欢迎,拥有自己的粉丝群,获得了数倍于当年在杂志社的收入。这说明,标准不同,成败就有所不同。由于标准过于保守,很多个性化的人才并没有获得用人单位的认可。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人故意强化这种论调。一些在职人员“需要”这种观点,以获得“有利身位”,巩固自己的优势地位,为自己的正式编制、高收入等找到合适的借口。这些人,哪怕自己从未上过大学,都会不断宣称自己比现在的大学生强。越是诋毁大学生,他们就越能安心守住饭碗。这种情况难以过多指责,因为现实是很残酷的,总有一部分人千方百计阻碍别人来瓜分他们的蛋糕。 大学生是这种论断的受害者,尤其是那些水平不亚于前辈、甚至更优秀的精英学子,必须要承受这种观念暴力,并为其造成的恶劣后果买单。后果之一,就业更难。在“大学生水平太差”的语境下,就业难这一社会问题似乎就变得顺理成章——不是用人单位的问题,而是你自己的问题。后果之二,打击了一代大学生。大学毕业生毕竟阅历浅,看不清这论调后的逻辑,不少人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失去了自我认同感,一代人暮气沉沉。《人民日报》的评论员兄弟不是说年轻人暮气沉沉吗?如此被“黑”,能不暮气沉沉吗?比如那位小师弟,虽然成绩优秀,却被贴上了“还不如当年的中专生”的标签,能不郁闷吗? 最后,我跟老A较一次真,终极问题是:大学生是不是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这问题其实无法回答。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一代都有自己的英雄。硬要比较,必然是关公战秦琼。你拿扩招来说事,说大学生录取比例高了,生源比以前差了,所以毕业生水平就低了,可这有必然性吗?你拿高校腐败来说事,说一个导师带十几个硕士,难道学生们就没有好好学习了吗?你拿游戏、韩剧来说事,难道老牌大学生就不娱乐了吗?你说现在有些大学生无心向学,那以前就没有吗?…… 时代的变化,显然没有纳入考虑的范围: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接触新知识的途径更多;学科发展更成熟,他们的研究领域更细更具体;出版业大繁荣,多位国外著名学者的书被引进大陆,他们的阅读面更广;全球化时代,他们不少人有国外交流经验,掌握两门外语的不在少数……时代在进步,大学生水平也在提高。在求职大军中,拥有两个学历、掌握两门外语、在著名公司实习过的孩子不在少数,能说他们不优秀吗? 要真的说有些什么不同,是机会少了。老牌大学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成就,不得否认他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有足够的空间大展拳脚,不少人都在年纪轻轻时被委以重任。当然,这种机会与特殊的时代有关,之后也很难再重演。但是,当今的孩子绝不是一无是处,只要有机会,照样可以闪光。 总之,给新一代大学生“平反”是必须的——为他们正名,让他们重获自信。尽管没有赶上最好的时代,但也不能失去自信。他们必然有属于自己的时代。不要一再拿“扩招”怀疑他们的水平,这种主观臆断的话语,没有任何价值。它不仅伤害了一代年轻人的尊严,也展示了这些前辈的粗暴与狭窄。别把对他人的伤害,变成自己的秘密派对。 最后,我跟老A说,别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老A敬了我一杯酒,点点头说:“变化真大。”
声明: 人生有风险,上网需谨慎。本帖不暗示、鼓励、支持或映射读者作出生活方式、婚姻交友、子女教育的积极或消极判断,未成年人请在监护人陪同下阅读本帖。跟帖、转帖行为并不象征本人同意、支持、反对,或了解、知晓文中观点,故本人不对以上内容负任何法律责任 。 本帖严禁用于任何形式商业谋利,谢绝任何狗仔、侦探、间谍、猎头、黑客联系,谢绝任何黄金、有价证券、古玩的赠予。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者,请立即关闭网页,请看帖、转帖者一律24小时内自觉、主动、完全忘记。 如编辑发现本帖有违法嫌疑,请及时删帖(因不及时删帖而引起的纠纷本人概不负责)。 对文章有任何异议,欢迎来信(readme207@gmail.com)交流,请勿跨秒、跨分、跨时、跨日、跨周、跨月、跨年、跨世纪、跨版、跨论坛、跨村、跨乡、跨县、跨市、跨省、跨国、跨地球抓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