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宗山,在潍坊人的感知中其声名很是不响亮,即便问及当地的年轻一代,也大多不知,或是在半天的思忖之后给你一个模糊的回答。其实,明宗山的北面仅一公里之遥,便是众所周知的浮烟山。明宗山之所以相形见绌,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山无仙则不名”。无论是远看、近看、左看、右看、上看、下看,真的是平淡无奇。至于其地理数据,俺在《明宗山下寻神龟》一文中早有描述,各位看官可点开一览。 明宗山前有一村庄,名曰小玄家。相比于它东面二里的大玄家来说,的确是小了点——仅有二十余户人家。无论是从地理位置来说,还是从历史人文来讲,理所当然地属于大玄家行政村。 在村西约二百米处有一坟塚,周边有数棵并不茂盛的松柏。其规格略大,很有与众不同之感。它背靠明宗山,面向低平川,左牵潍蒋路,右揽于河湾(符山水库),好一处风水宝地。 坟塚底径约五米,封土高约两米。墓前有一高大石碑,虽无雕饰,却显简洁,富有庄重之感。碑前为一块十米见方的水泥平地,设有祭台、香炉。这便是潍坊“一品尚书”刘应节之墓,西距其家——刘家庄子约二里。 刘应节(1517~1591),宇子和,明中期大臣,潍县(今潍城区望留街道)刘家庄子村人。1543年(嘉靖二十二年)乡试第一,1547年(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任户部广东司主事。官至刑部尚书,与张居正、戚继光同朝为官。晚回乡后,他出资修建了“麓台书院”,并亲自讲学,奖掖后进,十九年间培育英才无数。 读碑文知:此公逝后葬于城南石埠。经高人解释,方知“城南石埠”乃为现火车站附近的擂鼓山。1966年,村族人将墓迁至此处,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并没有重新立碑。2012年3月份,村里共有320多人捐了5万多元进行修碑,。2012年11月11日上午,潍城区刘家庄子村举行了“十世祖刘应节墓碑竣工典礼”。
刘应节碑石正面刻着“刘公讳应节之墓”及“从二十三世到二十九世孙敬立”等字样;背面刻着刘应节历任的职务和万历皇帝追赠他为太子少保的圣旨全文。
刘应节不仅为官清正,善于作战,而且也富有文才。他一生写了很多文章,其中《蓟门奏议》、《沿边军筹》、《白川文集》等颇有水平。1591年(万历十九年)去世。吊唁者络绎不绝,万历皇帝遣使凭吊,并追赠他为太子少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