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钟灵毓秀浮烟山,名士贤达胜神仙。 青松明月天街照,千古麓台永颂传。 各位看官休怪,这首开场诗是俺即兴拙作,在此先深施一礼,请恕俺班门弄斧之罪。
话说我潍州大地域广物博,人文厚重,英才辈出,胜境众多。早年间便有潍县十景享誉天下:东园早春,南溪垂钓,西山霁雪,孤山晚照,麓台秋月,玉清烟晓,石桥漱玉,青阳晴眺,北楼晓钟,塔山望日。端的是阳春白雪,华丽惊艳,词雅名响,诗意盎然。
咱今日闲言少叙,且听俺直入正题:醒木一响把书开,单表那“麓台秋月”之麓台。
麓台村位于望留街办正西两公里处,浮烟山东麓。关于此地的史文描述可谓是林林总总,浓墨重彩。各位看官如有兴趣,只要您轻运妙手在电脑上嵌入“麓台”二字,百度一下即可心满意足,故俺就不再费您时间了。但本贴所述的,有些内容却是您在网上所看不到的。好!先上一幅1967年版地图
时值芒种,万物繁茂。夕阳西下,霞光万道。但见麦浪滚滚,丰收在望。由远渐近,一村志石碑现在面前,并列还有一更古老石碑,这便是明崇祯八年潍县知县邢国玺为他祖上所立之碑。因岁月沧桑,已看不出碑文的所以然来。
西行数步,在路南由篱笆围起的果园中,又有一碑。落款是“潍县革命委员会立一九七九年十一月”。
各位看官休得性急心躁,因此路不通,请随俺慢慢继续前行,须知曲径才能通幽,历经风雨方能见彩虹。 绿树掩映之下,布局规整的村委大院
由西向南数十米,再折向东不远,哇噻!看到了! 列位看官,此刻您再返回看一下上面的那幅67版地图,图中所示:村东一标高4米的土堆,便是此处——大名鼎鼎的公孙弘墓。
史书云:山之东麓有台,高二丈三尺,阔数十亩,人称“麓台”。台侧有山村,名麓台村。至于是先有台,依台建墓;还是先建墓,因墓筑台?无人能说清楚,连志书上也说得似是而非,扑朔迷离,只给人留下了神游遐想的空间。但这个话却说得分外明了:台是台,墓是墓! 元代状元张起岩的诗作
史书还云:台下有七泉,各汇为潭。潭周巨柳环合,潭水清澈绿透,游鱼怡然而乐。以补生泉为大,尤甘冽,食之愈痼疾,亦名“北渚”。只可叹,昔日美景随风去,今人只能书中寻。 史书又云:待到月夜清秋,水光月色,相映生辉。故此——“麓台秋月”,名闻遐迩。 民间还传说此处“大年五更出月明”;台上还有一小块“三寸无影地”,说是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站上去竟然投不下影子。至于是也不是,您可以实地验证一番。在俺看来,这只不过是当地人们由发自肺腑的赞美上升为神化罢了。
各位看官注意了!下面这幅照片,因此景处于村中僻处,外人一般无缘相见,目前所知为本家独有——著名的“槐抱松”。
古松早已枯去,但其虬曲苍劲的身姿,却依然深深震撼人心。也许是为了保留这一奇景,村人又在槐树洞中栽下了一棵幼松,但愿它能秉承先辈之灵茁壮成长。
麓台书院则更为有名,它为明朝刑部尚书刘应节所创建。在本论坛板块读过俺《明宗山前刘公墓》贴子的看官,应对此公不陌生。该院师资雄厚,思想超前,开放办学,成绩斐然,一度成为文化交流中心,连城中的潍阳书院也自叹弗如。现由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承名重建,但工程进展极为缓慢,目前的景象与我三年前看到的无异。唉,不说也罢,堵心! 转身看到一农户的新婚对联,不由感慨:诗书继世远,高手在民间!山风徐来,顿觉瀚墨醇厚,书香芬芳。 小山村里民风淳朴,妪叟慈蔼;园圃相间,鸡犬相闻;枣花飘香,红杏累累。
不错的景致,难得的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