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搜索
查看: 3435|回复: 3

有关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初中地理教学浅探

[复制链接]

7

主题

3

回帖

46

积分

等待验证会员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5-9-18
UID
112681
发表于 2015-10-14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有关初中地理教学论文:初中地理教学浅探
  一、把地理形象思维作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切入点
  地理教学中的地理形象思维是通过典型的地理现象,反映和把握地理事物本质的思维活动。地理形象思维不仅是思维过程中的一个闪念、一颗火花,而且是可以经常地存在于教与学的过程中。在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以及教师资格证、学历证、普通话证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电话: 18515121167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地理形象内容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三类: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利用感性材料,强化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时空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初中学生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运用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或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予以展示,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或提醒,同时要求学生对这些感性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强化表达能力。例如:在“黄河水系”的教学中,幻灯片上黄河下游的流域面积明显地比中、上游缩小,这种一反常态的现象可以作为让学生从直观的视觉中进一步训练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一种素材。我们都知道黄河因中游流经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在下游地平水缓的华北平原沉积,使河床抬高而成为“地上河”,高出地面的河床再也不可能接纳支流入黄河干道(水往低处流的道理人尽皆知,但这一点仅从流域的平面图中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学生必须通过抽象思维才能得出的结论)。而在讲解黄河中游特点时,教师事实上已把原因告知了学生,因而,这一要求对初中生而言并不太难。
  三、联系生活实际,活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利用温州地处东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四、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例如:长江大堤上的“万寿塔”塔基为何要“建”在九米多深的地下?你知道原因何在?从中可以揭示哪些相关的地理知识?
  粗粗一看,万寿塔与地理知识能有什么关系,至多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的吧!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可以特意对一些问题进行设计,以定向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中的某一方面的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

回帖

46

积分

等待验证会员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5-9-18
UID
112681
 楼主| 发表于 2015-10-31 09:22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营造课堂氛围 培养数学兴趣
  【摘要】本文阐述如何营造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出现,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民主平等 主动参与 数学兴趣
     由于数学学科本身的特性,导致相当比例的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与兴趣不强,而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课堂上所做的一切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因此,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培养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成为教学设计策略的起点行为。
  一、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心理氛围中,首先要求教师要创设或提供一个让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和意义存在的课堂教学环境。
  如讲授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引导学生带着下列问题阅读教材:
  (1)等比数列的定义是什么?(2)什么叫等比数列的公比?(3)判断下列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若是,求公比:①1248……②81-279-3……③051020……
  (4)接着再提出下面的问题:
  ① 若首项b1 =2,公比q=3,写出此等比数列的前五项;
  ② 若等比数列首项等于b1,公差等于q,写出b1b2b3b4
  (5)请你推导出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6)请从函数的角度理解该公式.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这样一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数学课,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加深了学生对概念、公式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地获得新知,充分感受到了自我价值和意义的存在,培养了其数学学习的兴趣。(《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以及教师资格证、学历证、普通话证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电话: 18515121167
  二、创设学习数学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情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听课情绪。因此,教师要以积极的情感创设一种愉悦的数学学习情景,引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参与到其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积极地学习。在实际教学中,通过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学习数学的情景,诱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讲解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时,可以用一个经典的故事——古印度国王奖励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引导学生向数学知识领域迈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的方法很多。如设置愉快情景,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有助于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探求新知识的活动。及时强化反馈,组织竞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肯定等,学生的才华得以充分展示,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逐步强化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善于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进行适当地及时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探讨研究。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中从独立思考、相互启发到相互合作。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从而提高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质量。
  三、创设现实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发展应用数学意识,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数学学习中,当学生不知所学的数学知识有何用,如何用时,他们很难有兴趣去学习它。因此,教师若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展开教学,可以避免数学教学脱离现实情境的状况,容易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学生在情境中主动探索解决问题,正是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另外,学生通过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激发了学习愿望。当了解了某个基本知识的重要性,学生就会开始给予真正的关注、主动的参与,有利于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四、营造民主和谐氛围,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关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学科者。而在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欲望,而且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愿意去想,敢于提问。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让学生把你当成可信任的指引者。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数学才没有压力,思维才会活跃。同时,教师要对那些勇于提出问题者进行鼓励。当学生提出一个好问题时,教师要及时由衷地夸奖他;当学生问得肤浅时,教师要耐心地指导他。总之,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消除学生的心理恐惧,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当学生积极主动地解答出自己提出的问题时,体验到的不仅是解决者的成功感,更有发现者的喜悦和自豪。
  五、关爱学生,增加情感投入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数学学习也首先要有“情”,由情才可能生趣,由趣才可能入迷。学生的“情”自然来自于教师的诱导与培养。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条件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因此教师要把“分层教学”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法,面向大多数学生,经常于无疑处设疑,尽可能让所有学生能享受“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乐趣。教师还应注意协调“优等生”和“学困生”之间的关系,提倡“优等生”帮助“学困生”,鼓励“学困生”向“优等生”学习、请教,形成学生之间和睦友爱,团结互助的情感气氛。这种情感将使学生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增强学习动力。
  总之,关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积极的数学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会以探索者的身份出现,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在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喜欢上数学这门神奇的学科。
  参考文献:
  [1]张二庆.教师的教学情感及其作用[J].教育理论研究,2004年,第5
  [2]宁广林.让情感走进数学课堂[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7 6
  [3]黄世凤.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思考.新课程( 教师版)20075
  [4]张西珍.兴趣培养与数学教学[J].数学教学研究,2000.4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7

主题

3

回帖

46

积分

等待验证会员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5-9-18
UID
112681
 楼主| 发表于 2016-11-7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以及教师资格证、学历证、普通话证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微信: 18515121167
回复 支持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投诉举报|客服微信号:ppm0536|今潍网-潍坊论坛 ( 鲁ICP备14032312号 )

GMT+8, 2025-2-11 14:08 , Processed in 0.08374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