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19世纪早期,由于鲜奶对保质条件的严格要求,城市居民饮用的牛奶实际上主要是酸酪乳,一种生产黄油的副产品。这实在不能算是一种美味的饮料,许多人用它来喂狗。不过,工业化使职业妇女数目增加,母乳喂养的减少相应增大了人们对牛奶的需求,因此,如何让城市居民喝到安全放心而又味美的牛奶,成为许多发明家考虑的问题。于是有了1856年,牛奶历史上最关键的一年。 1856年,美国人吉尔·博登(Gall Borden)获得了生产炼乳的专利许可。在这之前,由于投资“肉饼干”——一种风味脱水肉干——生意失败,博登几乎失去了所有的财产,第二任妻子也离开了他。1852年,穿越大西洋旅行中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给了他灵感。当时,因为船上的奶牛晕船晕得太厉害,无法分泌奶汁,一名婴儿因此丧生。博登于是开始思索:有什么办法能够延长牛奶的保质期呢?于是,他想出了浓缩奶的办法。 在制造炼乳的过程中,博登逐渐发现了延长牛奶保质期的种种办法。比如,高温煮沸可以杀死牛奶中的细菌,加糖可以抑制细菌的繁殖,脱脂也有相同的作用。虽然经营的两家炼乳厂相继关闭,但后台的支持却让博登坚持到了南北战争爆发。战时对延长食品保质期的需求让博登着实发了笔大财,竞争对手的效仿则让他的牛奶保质法广为传播。不过,这也导致了一个不太好的后果。因为高温脱脂保质法会将牛奶中的营养成分几乎破坏殆尽,1905年前后,医学界曾发出警告,谴责这种牛奶提高了儿童软骨病的发病率。
也是在1856年,法国人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在应葡萄酒商邀请解决葡萄酒变质问题时,发明了至今仍被广为使用的巴氏消毒法:将液体加热到一定温度(葡萄酒是50摄氏度,牛奶是72~75摄氏度),可以既杀死其中的有害细菌,又能最大程度地保有其中的有益成分和味道。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巴斯德,绝不会有今天如此繁荣的全球乳品业市场,世界人均牛奶消费量也绝无可能达到100公斤之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