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谈理性和逻辑,想谈促进中国房价上涨的软性动力:鸡娃和观念。 其实我们中间大部分人,不是正在鸡娃的父母,就是鸡过娃的父母,或者即将鸡娃以及被父母鸡过的娃。 总之,鸡娃在我们国家是一个普遍得再不能普遍的社会现象。 可鸡娃和房价到底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鸡娃能让房价越来越高? 中国独有的观念,反倒是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 或许读懂人性,你也就知道中国房价过去那么多年只涨不跌了。 先说近年来很流行的鸡娃,到底什么是鸡娃? 鸡娃,网络名词,就是给孩子打鸡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这种行为就叫做"鸡娃"。 国外,父母一周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间可能是1-2个小时,但在中国,很多城市家庭的父母每天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培训班的接送。 一三五画画,二四六跳舞,这就是当代娃生存的真实状态。 鸡娃为什么突然这么流行? 是因为社会进步了,人们要求高了? 不是,是因为在社会制度不平等,阶级固化之下,想要打破阶级,唯有鸡娃。 现在家长难道心不心疼自己的孩子?心疼,但基本藏在心里,比起让孩子健康快乐长大,父母现在更希望让孩子在一个不公平的赛道中抢占优先跑道。 竞争越不公平,阶级越固化、流动性就越差、中产就越焦虑、父母就越努力鸡娃。 用老一辈说的话吧,就是就因为父母没有成为他们想成为的人,希望孩子能完成他们的梦想,自己吃过的亏,就不想让孩子吃。 自己吃过教育的亏,就拼命想让孩子读好书,最好名校毕业。 为了能让孩子重点本科,就必须有重点高中,想要上重点高中,就必须有重点初中和小学,如何让孩子能读到优质小学和初中,只能买优质学位房。 花几百万甚至几千万买了房子,再继续喂娃、鸡娃、鸡娃,继续反复,鸡出来的娃因为上了重点本科,摸到了进入大城市的门槛,拿到了好工作,收获了高薪水,又继续按照这条清晰的路子继续鸡娃。 人生不止,鸡娃不止。 有房子的人越有能力鸡娃,越能传承鸡娃的本领。他们就永远能霸占那个坑,下面的人想要往上爬越来越难,越难他们就越焦虑。 所以我们能看到一线城市一批批20年30年以上的老房子,仅仅因为带有优质小学和中学,房价往20万走。 下面这张图是北京40万一平米的学区房,你买吗? 大把家长抢着买,对于有些人来说,住不住得了不重要,能上到学才最重要。 有千万家产的中产尚且如此焦虑,下面的人想要实现阶层跨越,就更焦虑了。 有些家长无法买到名校学区房,怎么办? 那就努力鸡娃,让娃所在的学校成为名校,借着房价涨起来,再卖掉换更好的学校。 有些家长知道,名校不是一开始是名校,是学校成绩好了,才成为名校,既然如此,那就让学校成绩好起来。 在学区越好,房价越高的动力之下,有些家长还是发现了教育和房价的微妙关系,于是乎,一场房价保卫战拉高了。 在深圳,有家长自行组建“房价不跌”小分队,孩子不上进,没关系,学历高的业主帮你们补课,孩子贪玩,学历低的业主在小区巡查,负责把出来玩的孩子赶回去学习。 小分队只有一个目的:一切为了学习(鸡娃),一切为了房价。 买的不是好学区没关系,大家共同努力让它成为抢手学区房。 杭州甚至还有组建孟母群、自办奥数班的小区,家长们像工作般孵化孩子的教育,甚至教育也开始被家长们当做与孩子合伙的创业。 看懂了吗? 鸡娃和房价有直接关系。 所谓高价学区房,不就是抓住了中国父母鸡娃的焦虑心态吗,有需求才有买卖,才有上涨的源动力。 而鸡好了娃,又能让对应的小区成为学区房,鸡娃促进高房价,高房价又不断促进鸡娃。 可存在即合理,当资源只掌握在一部分阶层的时候,下面的人要么拼了命突破阶层束缚,成为上面的人,要么躺平认命做好下面的人。 当然,最核心的是我们优质的教育资源太少了,全国平均的中考率不过60%,中考录取率比高考录取率还低,近一半的孩子可能无缘高中,怎能让家长不焦虑? 有人绝对会问,如果纯粹为了鸡娃,可以把买学区房的钱,用于投资孩子学习,孩子学习好不才是鸡娃的最终目的? 是的,但为什么家长们还是不遗余力优先购买学区房? 因为一套房子既能满足入读好学校的需求,同时还兼顾保值升值的能力,为什么不要? 既能保值,又能鸡娃,两者兼顾,何乐而不为? 再说说国人的观念,其实聊起房价为何能一直上涨,我们老生常谈的几个经济学原理是: 供少于求,房价上涨; 我们城市化进程还在继续; 优质的公共配套资源和房产挂钩; 印钱时代的热钱流入; 以上等等,是房价上涨的客观因素,但还有一些隐性存在的观念,也在无形中影响房价的走向。 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达2.4亿,超7700万人独居。2020年,我国结婚登记数据为813.1万对,这是继2019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后,再次跌破900万大关,这也是2003年以来的新低,仅为最高峰2013年的60%。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不想结婚了? 客观原因当然是社会进步,思想开放,女性经济独立,但也因为摆在结婚面前的三大难关: 礼金、房子以及家庭的经济压力。 当下仍然有不少地区存在高礼金现象,结次婚2-30万礼金,在加上必须在镇上买一套房,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压力很大。 而在大城市打工的年轻男女要结婚,想在工作地买房,也要掏空双方的6个钱包,勉强凑首付上车,结婚后还要背负高额的房贷压力。 一旦决定从单身迈入恋爱、甚至走进婚姻,对很多人而言,经济都是跨不过的坎。 结婚是爱情的升华,可也必须考虑成本,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博弈。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至今爱情长跑未婚,问及原因,均诉之:钱。 世人匆匆忙忙,为的不过碎银几两。 如果爱情和物质无关,如果婚姻和经济无关,如果房子和教育资源无关,还会不会有当下的高房价内卷? 最近“躺平”一词也很火。 有人批评、有人效仿。 但我觉得比起躺平,最让人担忧的是躺赢(躺着就能赢)。 躺平是一种选择的自由,躺赢是一种无法跨越阶层的无奈。 躺赢的例子很多,A和B是一个班的同学,A在父母资助买了2套深圳的房子,行情好时,两套房子1年涨200万,这相当于B20年的工资。 若干年后,B因为错过买房时机,越到后面越买不起,而A呢,已经通过房产不断置换,连孩子未来的房子都买好了,B呢,只能寄希望于孩子争气。 A买房子没有错,但楼市涨幅的冲击对B来说太大了,A往后基本注定躺赢,甚至A的孩子也可以躺赢,而B呢,或许就只能躺平了。 鸡娃、躺赢的背后本质其实就是公平的问题,躺赢的人如何能让点路让人走,也不至于那么多人躺平。 昨天三孩政策发布,具体的配套支持措施还没出来。 但里面提到了:教育公平和住房支持。 虽然具体政策还没出来,但我们仍然满怀希望。 尤其有几个领域将会遭受巨变: 1、课外补习机构正受到打击,全民鸡娃狂欢,教育机构变相制造焦虑,让年轻人对养娃心生畏惧,合理打击完全在理。 2、教师轮换制,打破名校追逐。学校为什么牛逼,名师是一方面,既然如此,那就让教师轮换。 3、学区房制度改革,多校划片,积分入学政策的再度优化,今年3月上海发布重磅“名额分配综合素质录取”,对学区房一再敲打,制度改革也开始逐步往全国蔓延。 现在教育改革已经走在路上,三孩政策放开,预计还会有更多的支持配套会逐渐落地。 高房价的解药,或许真的会来。 父母的焦虑,或许也会慢慢被抚平。 今天聊到鸡娃,作为一个已经有孩子的家长,我特别能理解为人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希望给孩子好的教育、好的生活而努力坚持的一种耐力。 但鸡娃也应该适度,比起孩子成为一个学习成绩最好的人,让孩子快乐成长,成为一个有责任、三观正的人,或许更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