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活地图 于 2009-8-17 11:09 编辑
3# 活地图
保安桥,1923年潍县在东城奎文门外建造的青石墩板桥,取“确保安全”之意命名为保安桥。
朝阳桥,俗称“天桥”,是潍县1934年建成的三孔钢筋混凝土高水位桥,并依西城朝阳门的名称命名,为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现代城市道路桥梁,此后一直到解放前夕,“天桥”是老潍县的标志性建筑物和主要象征物之一。 朝阳桥原址附近建造的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桥梁是金大定六年(1166年)建造的石桥,称青龙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潍县拆除青龙桥,拆下的桥石运往白浪河下游约1公里处新建一座桥梁万年桥。
小石桥,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潍县在东城通济门外建造的漫水石桥,因位于北沙滩市场,取“生意兴隆”之意命名为兴隆桥,俗称小石桥(区别于北面的大石桥)。1934年潍县将兴隆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中水位板桥,并改称通济桥,通济桥规模上高于、宽于附近的大石桥,但仍俗称小石桥,故当地有“大石桥不大,小石桥不小”的说法。
大石桥,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潍县用拆下的青龙桥桥石建造的漫水石桥,当时系连接胶东通青齐地区和进京官道大路的重要桥梁,因敦实、牢固,看上去经久耐用,故命名为万年桥,俗称大石桥。
随着城市的发展演变,四座桥梁几经拆建,旧貌换新颜。保安桥、小石桥、大石桥名称一直没变。
朝阳桥先后改称若飞桥(1948年)、东风桥(1965年)、亚星桥(1995年)。 若飞桥系潍坊特别市以“四.八”烈士王若飞的名字更名。1946年4月8日,参加重庆国共谈判的中共代表及其他人士乘坐美国军用运输机由重庆飞返延安。因云雾蔽日,飞机迷失方向,误撞山西兴县黑茶山,包括4名美军机组人员在内的17人全部遇难,史称 “四.八”空难。王若飞是遇难的“四.八”烈士之一。 东风桥系潍坊市以“东风”的政治含义更名。1957年,中共中央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在访问苏联时的一次演讲中说,目前世界上有两股风,东风、西风,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我看现在的形势,是东风压倒了西风。从此,“东风”被赋予无产阶级势力、社会主义势力和革命势力等政治含义。 亚星桥系潍坊市以东风桥出资改建方潍坊亚星化工集团的名字更名。
奎文门名称的由来
在东城的七座城门中,奎文门名称的由来值得探讨。 “ 奎文”的原意即“奎(星)主文章”。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中,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称为奎宿,人们把它看作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灵。“奎主文章”之说最早见诸汉代的《孝经援神奥》一书。于是,我国古代的城市中大多建有奎星阁,人们借此祈求奎星保佑本地多出人才。奎星俗称魁星,以便把神灵形象化。我国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大学者顾炎武在著作《日知录·魁》中说,奎星之所以俗称魁星,是因为魁字便于取其字形塑造神像,因而奎星(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只脚向后翘起,一手捧斗,一手握笔。 清代康熙年间,潍县城(后来的西城)东南角的城墙顶上建起一座庙宇,名叫文昌阁,旁边建有一座四角凉亭,名叫魁星阁(原址在今潍坊百货大楼处)。亭内的魁星神像与《日知录·魁》中的描述完全一致。此后,潍县城区连出两名状元。一位名叫曹鸿勋,光绪二年(1876年)中状元,累官至陕西巡抚;另一位名叫王寿彭,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状元及第,清末任湖北代理巡抚,1926年担任首任山东大学校长。无巧不成书,两人同在一条巷子里居住,巷名为新巷子,位于潍县西南关。清代近三百年间,山东仅产生六位状元。更巧的是,有心人发现:魁星阁内魁星手中的笔尖正对西南关新巷子东口。于是,“魁星点状元”的说法一直传为美谈。资料显示,潍坊一带在清代共涌现出296名举人、81名进士,其中20名翰林。当时,当地人对“魁星老爷”保佑本地文风昌盛、人杰地灵是笃信不疑的。 清末,新建东城时设置的西南门与数百米外西城东南角城墙顶上的魁星阁隔白浪河相对,且可以遥遥相望。新兴的东城或许想沾魁星阁的一些灵气,西南门便近水楼台先得月,取魁星的本来职能“奎主文章”之意定名为奎文。这可能便是奎文门名称的由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