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8-17 07:58
|
显示全部楼层
2# 活地图
造桥的神话传说和“流饭”的可能性
此前听到寒亭双杨店一位村民讲的神话传说:张果老一夜之间造了三座桥:分别是卧龙桥、一孔桥和流饭桥,因为流饭桥是最后造的,张果老造着造着就明了天,鸡已经勾勾的叫了,张果老是神仙不能被人看见,只好造了一半撒手。剩下的半拉子工程就安排凡人来造,他也是不让凡人白造,要管他们的饭,工匠们造到中午时就从上游飘来浮饭一包,于是造桥工匠干脆就叫流饭桥。神话传说断不足取,且不说张果老是否真有原型,单是这三座桥的建造年代就不在一个时候,一孔桥我们知道它是建于大金,卧龙桥是建于大宋,张果老造三座桥的传说更像是关公战秦琼一样滑稽。
坊间还有人说的更神,说是让桌子漂在河里,桌上供着饭,成了闲着没事经常从上游放上饭,下游的人随意取饭的行为,成了经常搞的送饭活动。静下心来想想,这是个听起来很美,但是实施起来很难很荒谬的事情。
笔者作为当地人氏,从小就不曾听见过这个传说,假设是厨师在从距离流饭桥三四里地的上游做饭,做好后放到水里任其顺水漂流,长长的河道里如若出现个恶狗或是乞丐或是平民百姓,这饭怎么能漂到流饭桥呢?再说,大于河的流量不大,放上一包饭,四里路需要漂多少个时辰?再者说了,倘若是上游距离流饭桥更远,辰时放上饭,午时也很难送到,万一河道里一根下垂的柳树枝子刮住了咋办?又或是那个时候路不拾遗,别人看见河里有饭不去捡,再或者,整条河道里每个200米设一个看管的差役?成本大大增加!倘若有这么多的人,骑马的话一会儿就送到了。推敲来推敲去,“上游送饭下游捞取”之说不能立足!
后退一步,如果真要有当时“流饭”的事情,也应该是当时建桥时恰巧从上游漂来一包饭,仅仅这一次而已。但此前已经注明最早建桥的时候该桥叫跨丹桥,不叫流饭桥———仍旧是那句话,传说好听,但是无据,不足取,而且不值得推敲。
“虞水”与“囊沙”之辨
有人把流饭桥村东侧的大于河历史上叫做囊沙河,但是查遍所有的史志资料也没看见有记载,经过寻找,笔者最后终于找到了囊沙河这个错误词汇的出处,原来当年周亮工写了一首诗,叫做《寄潍县杨再蘧蔡漫夫于鸣岐》,诗中开头四句吟道:
流饭桥头月满林,
囊沙河上树萧森,
长风白浪鱼书远,
细雨孤山客梦深。
从这里面很容易的看出,四句话分别说了四个地方,即流饭桥的桥头、韩信囊沙斩龙且的潍河上游、白浪河和孤山。而这名文史专家错误的将前两句理解成了一个地方,把潍河说成大于河了。
在历史上,大于河被《齐乘》称作“虞”,《昌乐志》称作“汙”,还有一个古名叫做“渏水”,清道光间,潍县的金石大家郭麐居住在流饭桥北二里的杨家庄,建杨峡别墅,居室名即为“听渏山房”,这就是因为靠在这条河边的缘故。“大于河”这个名字乾隆《潍县志》就已经明确标注了,上述诸多名字都是有据可查,但是“囊沙”二字却是从来未见过一本史志书注解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