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
平头百姓
- wfits币
- 1727 个
- 注册时间
- 2008-10-22
- UID
- 16006
|
五道堂与仙师庙是毗连的两座庙宇,位于潍城西南半里地五条道路的交叉口,即今潍城区爱国路中段路西,西通于家庄(今五道庙巷),西南通康家庄(今民生西街),南通铁路涵洞,北接柳树行子街通潍城南门(即今爱国路南北走向),向东经横里街(今人民街)通和平路。五道堂也称五道庙,建庙很早,已历五百年;仙师庙俗称老师父庙,建庙尚不足百年。两庙虽然相邻,却各有所祀,五道庙祀的是五道神,仙师庙供的是老师父,是个传说中的铁狸子精。两庙所祀的“神灵”不同,因而其成因也不同。五道庙承袭了更多朴素的传统文化因素;而仙师庙体现的只是当地的一种迷信习俗,并且至今还有信奉者。
从五道堂到五道庙
明朝正德年间,潍县知县郭梦麟贤而有德,邑人曾建郭公祠来纪念他,年久祠毁。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太学生于某在废址上改建庙堂,祀五道将军及土地诸神,门匾上称作五道堂。明万历四十年(1612)重修。清康熙七年(1668)五道堂毁于地震,县令李应星等又倡捐重修。于康熙十五年(1676)五月初五神诞之日落成,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并立碑载述其事。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又有乡人谭举、徐褒等经数年筹措,在庙附近买地三亩(合市庙10亩多),将五道堂修葺扩大,山门匾额改书五道神庙,潍县著名学者刘以贵撰写了《重修五道神庙碑记》。扩建后的五道神庙“庙貌隆威,大异畴昔”,深得邑人好评,一年四时香火不断。
道,就是路,所谓道神(五道将军)即古代所说的行神。行,即出行,赶路,行神也就是路神。行居古代五祀之一,《礼记・曲礼下》“天子祭五祀”,郑玄注:“五祀,户、灶、门、中溜(屋檐下的水溜子,借指屋檐)、行(即道路)也”。古人对离家远行极为重视,为祈求旅途平安,出行前都要祭路神,称为祖,即“祖送”、“祖饯”,引申为“饯行”。将路神庙建于五条道路的交叉口,寓东西南北中各条道路皆有路神所辖之义,过往之人在此祈禳后上路,即可保佑无论走到哪里,旅途中皆无雨难风灾人祸。建此庙即为彰显路神的威灵和旅人祈福的依托。祭祀路神是古代祭礼的衍续,所以刘以贵在碑文最后说:“因为识其事,且衷诸古以谂(告知)后来之增修者,相戒勿忘也。”
五道庙坐西朝东,庙台高约五尺,砌石阶十余级,八字形庙墙两面镶嵌石碑,庙台上山门三间,左右有男魂司、女魂司,正殿为五道堂,殿门上悬蓝底金字“神威远振”横匾,殿门两旁的楹联是“持宝剑护卫五道,举钢鞭威震八方”。大殿中端坐高大的五道将军神像,一手高举钢鞭,一手扶膝,勇武而威严。前面塑一红袍文官,手捧笏板;四大神像矗立两边,手持大刀宝剑等兵器,怒目直视,令人望而生畏。殿前院有钟楼、香火池,有四株古松,遮云蔽日,森森然更显出古刹风貌。院的北侧,还建有关圣帝君神龛。
庙堂后院是百子殿,有送子娘娘观音塑像,有趣的是她的怀前脚下,塑有一大群神态各异、活泼可爱的泥娃娃,求子许愿者都来这里“拴娃娃”。据说不生育的妇女,喝了男娃娃的“小鸭鸭”能生贵子,许多娃娃的“小鸭鸭”都被掐没了。
百子殿的后面,有一数百平方米的场地,是临时停柩处,当地许多因故不能安葬的灵柩,可在此处浮厝,以待改葬。杂草丛生,丘坟零乱,一片荒凉,平时少有人来,成了铁狸子、黄鼠狼出没之地。
五道庙是活人祈求旅途平安之地,人死了也希望得到平安,附近住户遇有丧事,为死者“送浆水”、“发盘缠”也都是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