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图片均选自《俺们农村》。 万圣节那天,我坐在一家服装店里,门外热闹异常。一群群小僵尸、小奥特曼、小恐龙穿梭其间。年纪小一些的宝宝不断地跑进来,索要糖果。万圣节的习俗除了可以扮鬼,商家们还要为宝宝们提供免费的糖果。服装店的老板没有准备糖果,其中一个宝宝因为索要的太坚决,站了许久也不肯走,她便将我带去的《俺们农村》(梵高奶奶//江华著,广东教育出版社)送给了他。 这个说着英文,长着中国脸的宝宝,不知道这位很有名的中国奶奶,他只是为书里的内容所打动,特别是告诉他作者叫“梵高奶奶”的时候,兴奋地问爸爸,“为什么奶奶可以是梵高呢?梵高不是男的吗?”他看起来只有三四岁,据爸爸说带他去法国看过梵高的真品。
他爸爸站在他身后给他讲解书里的内容———那里同样有他小时候生活和经历过的画面。他带着儿子去过法国、英国和日本,如今又从美国回到中国,他没带儿子回过自己童年的故乡。问他原因,一是老人已经不在,二是在他看来,梵高奶奶笔下的农村也已经比较少,中国目前大多数农村是批量化的城乡接合部———没有灵魂。事实上,梵高奶奶正是因为跟随儿子从农村到城市生活,为了告诉没有农村生活经验的小孙女,农村是什么样子才开始第一次拿起画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我的儿子不到11个月,《俺们农村》是他最喜欢看的书之一。里面丰富的画面,热烈的颜色,特别是编辑别出心裁的编辑设计所产生的辨识度都为他所着迷。能够吸引一个小宝宝把注意力集中15分钟以上的书籍对于妈妈们来说,是真正的礼物。他一边用小手指着书里的花、鸟、虫、庄稼,一边发出没人能够理解的嗯嗯啊啊声。我常常在给他讲解的过程中,不知不觉陷入一种哀伤的情绪,停止了讲解,小家伙转头看着木讷的我,愤怒地拍着书,告诉我要继续下去。
我的哀伤在于这个农村只可能是妈妈们的农村,而不再可能是他的农村了。等他长大,尽管我们依然可以踏上他的母亲生活过的土地,土地上的一切事物却再也找不回曾经的容貌。他所有关于农村美好的记忆,同那个说着英语,未来还会回到美国生活的小哥哥一样,很可能都是梵高奶奶这本《俺们农村》。
这种记忆和农村无关,和生活也无关。只是他们成长中的必修课:阅读、绘画、艺术。能够作为这个必修课存在的内容,一样珍贵。(书评人 玛法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