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近视矫正手术之所以广受关注,是因其背后存在一个值得深挖的巨大市场。据统计,我国4.3亿近视患者的治疗矫正市场空间在1000亿元以上。而手术治疗的话,标准LA SIK在一线城市平均价位为7000-8000元,二线及地市级城市平均价位为6000-7000元,飞秒激光的平均价位则达到9000-10000元左右。保守假设仅有1%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这一细分市场也达到260亿元以上。 “ 从 爱 尔 眼 科 的 毛 利 率 达 到71.31%上就可以看出来激光手术的利润巨大。”中投顾问医药行业研究员郭凡礼说。在巨大的利润吸引下,各路资本竞相进入这一市场,虚假广告、陈旧设备、价格大战等市场乱象也不可避免地出现,这些都为医疗安全留下了隐患。 记者发现,有些广告宣传中飞秒激光手术的花销为4000元甚至3000元,而这个价格在业内医生看来是“不靠谱”的。周跃华算了一笔账,最好的LA SIK手术机械要600万元一台,按最佳使用期限折合下来每次手术应该摊到500元左右,再加上一次性刀片等辅助材料消耗、医院运转等费用,每只眼睛一次手术的成本不可能低于2000元。 郭凡礼告诉记者,目前开展的医疗机构很多,但技术参差不齐。“有的医院为了经济效益,放宽了手术适应证;有的医生没有上岗证却开展手术;有些为低价吸引病人,重复使用一次性耗材;还有的使用二手设备进行手术,这些都使得手术的安全性和精准性大打折扣,甚至导致医疗事故。” 这些问题,周跃华早就在2006年的全国屈光手术高峰论坛上就反映过。他告诉记者,虽然国家对设备质量和从业人员的资质有相关规定,但在管理上的不规范使得一些机构和人员钻了空子。在他看来“规范”是降低风险的唯一路径。“不管是医生从业规定、设备使用规定、手术操作规定,都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国家应建立设备强制报废制度,对设备使用规定年限,超过年限就必须强制淘汰,如不这样,手术的安全性无法保障。 而这方面也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卫生部去年8月发布《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质量控制》(简称《质量控制》)的法规,规定从2012年2月开始,医院实施LA SIK等手术都应遵守卫生部颁布的卫生行业标准。其中对手术的绝对禁忌症、相对禁忌症、手术医师的资质及设备的使用年限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激光机最多只能用10年,手术医师、操作人员均需有上岗证。 “这些标准颁布,对国内激光近视手术市场的长远发展是一大利好,但实际效果如何,还得看国家的监管力度和落实程度。”上述风险投资人士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