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肉是个好东西,不但味道好营养高,还有御寒保暖之功效。冰天雪地的冬天,一身霜花满腹寒气地回到家,如果晚饭时有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喝,那真是比抱一个火盆还管用呢。 好东西自然高身价,寻常百姓买不起;买起了也舍不得问津真正的羊肉,却有变通的办法,着眼于羊的便宜部位,羊杂、羊头、羊架子。 最好吃的应该是羊杂,心肝肚肺肠,无论是口感还是口味,都各有特色互不重复。羊心最接近肉的质感,吃起来有张有弛很有嚼头;羊肝据说有明目之功效,所以总是被大人们劝食,味道与猪肝相去无几;最让人失望的是羊肺,看上去像一片肉的样子,可一口咬下去却松松垮垮像嚼一团棉花,好在总被大人们包了圆儿;细细的羊肠倒是不可小觑,油汪汪滑溜溜,吃上一小段便满嘴生香;最棒的还要数羊肚,因肚上布满茎状的网络,吃起来抑扬顿挫充满韵律,像读一首长短句的抒情诗,味蕾因兴奋险乎要翩翩起舞了;还有切成片状的羊血,豆腐般软嫩,乳酪般滑爽,是一种介于固体与液体之间的中性状态,总是不及咀嚼,便吱溜一下裹着热汤滑下肚,激出一个响亮的气嗝儿,真叫一个熨贴。 羊杂是个引子,重在喝汤,而汤的厚味全仰仗调料的提升。喝羊杂汤葱和香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都是成把地抓起撒在碗里,一片青青白白地漂着,再撒上多多的胡椒面倒上足足的醋,辛辣酸膻香再加上一个滚沸儿烫,激发出让人直呼过瘾的好滋味。 羊头也是做汤的好材料,虽然摆在摊上看上去有点吓人,而且瘦骨嶙峋的让人怀疑没多少肉。其实不然,煮熟了的羊头肉出人意料得多,简直是一个小宝藏,只是肉不是成块的,而是丝丝缕缕的形状。家人总是先将羊头煮熟剔下肉来,再将肉放回到煮好的汤里;为了让汤显得稠一些还要放上几页粉皮儿,最好是绿豆粉皮儿,薄薄的,亮亮的,水母般透明,开锅即烂,看似无实则有,吃起来像凉粉儿一样滑爽;再将各种佐料放全,此汤的特点是浓香而微膻。 所谓羊架子,是指一只羊的整副骨架,包括肋骨、脊骨、腿骨和羊头,营养很全面,一般用来孝敬老人。据说老年人入冬若是喝上一副羊骨架汤,一个冬天就不冷了;若能喝上两副,便抵得上一件羊皮袄了。当然也不能一无节制地喝下去,两副也就足够了,喝多了会上火,搞不好还会流鼻血,适得其反反倒不美。 潍坊的“老城里人”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家里的老人一冬若是能喝上一副羊架子汤,儿女便是孝顺的了,就像我们院里的四嬷嬷。 四嬷嬷有五个儿子,个个都有出息,北京、上海、济南都有,也有在身边的。远的出钱近的出力,四嬷嬷是公认的福老太太,福老太太的标志之一便是每年冬天都有羊架子汤喝,而且是两副。 早先没有冰箱,四嬷嬷总是把一副羊架子一次煮了盛进大瓦罐,放入贮存萝卜白菜的地窑里;喝的时候舀上两勺下锅煮开撒上一把青葱些许香菜,加点醋和胡椒面儿,美美地吃下去。四嬷嬷的冬日生活因了这羊架子汤,羡煞了街坊四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