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遗迹 【古官道】 从胶东至京城的咽喉要道。一条出潍县城望海门(俗称北门),穿过北关西北大街,至齐家庄村东大路,一条出迎恩门(俗称西门),从西关向北,穿过杨家沟街,至齐家庄村东大路,然后向北,再斜穿齐家庄,至姚家坊村东,过东沟北桥,横穿庄里,出庄过西沟北桥,折向西北方向,经村西高家墓田,直通京畿。 【节孝坊】 有二。一位于村东沟北桥以西古官道之上,建于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朝廷为表彰城里乡绅郭守城之妻陈氏忠贞节孝,教子有方,御批“圣旨”所立。牌坊坐东向西,为二柱一楼庑殿顶式建筑,采用青石浅浮雕工艺,雕刻多种花鸟图案,造形生动,雕工别致。坊檐为石刻仿木结构,翘角飞檐,勾心斗角,檐下悬挂风铃,坊檐下正中斜挂着高约50厘米,宽约30厘米的“圣旨”石牌,铸铁横梁承托主楼,立柱两侧分置石狮、石墩;又一坊横跨于村东一条东南西北走向的老大路之上,为朝廷旌表县城西门里陈阳醇之妻张氏忠孝节贞,于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6年)御旨敕建,与陈氏节孝坊相距不足百米,建筑规模形制相当,二坊均惜毁建国初期,所拆石料用于建桥。 另,张氏节孝坊以东崖头之上,有赑屃负石碑二通,俗称“龟驮碑”,建造年代与碑文失考,亦毁于建国初期修桥。 【节烈坊】 位于村西古官道南侧,高家墓田对面。据《潍县志稿》记载,清光绪十年(即公元1884年),城里告老归里官员郭襄之(历任刑部陕西司郎中、山西朔平府知府、青海西宁知府、西宁兵备道候补)病逝,其侧室周氏自甘殉节,光绪十二年(即公元1886年),朝廷下旨表彰,敕建“节烈坊”,以旌其贞。其建筑规模形制略小于村内节孝坊,亦拆毁于1952年。 注:高家墓田,实为郭氏家族墓地,因高家历代为其看守管理,俗称“高家墓田”。 【姑子庙】 位于村东南角东沟西岸,始建年代无考,俗称姑子庙,五十年代尚存。该庙建在夯土高台之上,占地约400平方米,为全村制高点。前后坐北向南两座大殿,四开间,北殿供奉观世音菩萨,南殿为尼姑休憩办公之所,南殿东西两侧建有厢房。庙东南角建一凉亭,亭内悬挂铁钟一口,钟声浑厚悠扬。山门朝南,十数级台阶青石铺就,台阶两侧的青石护阶被小孩儿当做滑梯,多年来爬上滑下,形成凹槽,表面溜光水滑。四十年代,民国政府曾在此设立小学【姚家坊村立初小】。 【五拱连龙】 于氏六世祖(讳 三畏)墓冢,百姓俗称之为“五拱连龙”,位于村外西北角,原第八生产队场院东南角。不知什么年代,坟墓被盗,陪葬物品洗劫一空。后来,生产队为方便进出,把厚重的石制墓门换成轻便的木门,一直作育种室使用。顺着南面斜坡墓道,穿门进入墓内,迎面自西向东排列五间墓室,材质为民间俗称的“沙坝”,墙面修饰精美花纹,生产队为通风采光,还在顶部开了一个天窗。九十年代初,大墓被铲平建成振华压铸厂招待所,遗迹现已荡然无存。 【古槐】 新中国成立后,村内尚存明代古槐三棵,其中一棵位于村东节孝坊北侧,毁于1955年,另外二棵位于村西沟东岸,旧称“下场院”内,南北向排列,两树间隔二十余米,南面的那棵树下有老井一眼,该树1955年被毁,北面的那棵在梁家老宅墙外西南角,八十年代尚存。树冠高十余米,树身高约五米,足有两搂粗细,树心腐朽中空,西面裂开形成树洞,数条老根凸出地面,盘根错节。主枝杈多半枯死,唯有向南的一个粗大枝杈几乎伸到张家老屋房顶之上,枝繁叶茂,每年盛夏,枝头开满一穗穗米色小花,秋后则结满槐角(槐角俗称为槐啷当,可焙干泡茶,有止血、降压功效),树下则是老人纳凉、小孩子玩耍的好去处。八十年代因曾失火,村民为安全,将其铲除。2005年,在后姚新区大门右边重新栽植一棵,至今葱郁茂盛。 【柏园】 位于村东沟以东,城里富绅郭毓汾所建。始建于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竣工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历时一十六年。当时园林布置完全出于其从兄象升之手。象升曾在石阡(府名,今贵州省)随宦多年,久游云南、贵州之地,对两省名山大川倍加欣赏,后回潍,甚是怀念云贵风情,适逢毓汾建园,遂由其亲手设计布置园景,所以园中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小桥流水,曲径幽篁,亭台楼阁具备,酷似滇黔风光。民国初年,新任民政长李崧(籍贯云南)偶然来园游玩,一见园中假山,非常惊讶地说:“这是我们家乡的山峦景色啊!什么时候竟飞来此处?”,在园中畅游许久方回。因园中柏树最多,故名“柏园”。后因连年战火,郭家无暇顾及,园内花木亭台被毁,渐废,解放后仅剩一座假山,百姓称之为花园山,山石亦被郭氏后人(郭二楞)烧了石灰,如今都已化为云烟,只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 【八腊庙】 位于柏园以西、姑子庙以东,形制规模较小,也称八扎庙,内供奉八蜡爷。八蜡即蚂蚱的谐音。据史志记载,早前当地经常发生蝗灾,蝗虫来时铺天盖地,过后草木皆光,作物颗粒无收,农人无不谈蝗色变,为此建庙,祈求八蜡爷保一方四季平安。灵验与否,只是百姓的美好心愿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