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输入法打不出“贝亅(zhī)”字,普通字典里也查不到,因而诸城市贾悦镇40多户“贝亅”姓村民改姓“则”,奎文区北苑街道“贝亅尔庄”变成了则尔庄,而恢复姓氏、村名成了大家一致的心愿。12月2日,记者从则尔庄社区获悉,则尔庄恢复村名工作小组工作人员通过多次查阅资料、拜访专家和实地寻访,如今这件事情有了眉目,只要相关专家再出具“贝亅”字为姓氏证明,并建议在字库中添加使用,恢复使用“贝亅”字就更有希望了。 奎文则尔庄 电脑打不出来 “贝亅尔庄”被改名 奎文区北苑街道则尔庄是拥有158个姓氏,名副其实的“百家姓村”。目前,则尔庄没有姓“贝亅”的居民,以前村里到底有没有该姓氏的人,如果有,他们的后代是何时迁走或断了香火的,均没有记载。而则尔庄是在什么朝代建村的,也没有相关历史资料。“我们通过查看则尔庄乔氏家谱发现,他们是在元明时期迁入的,这说明则尔庄在那时就已经存在了。”则尔庄恢复村名工作小组成员孙焕杰说。 上世纪八十年代,全国人口普查时,工作人员输入“贝亅尔庄”发现,电脑上没有“贝亅”这个字,为了不影响整体工作,便借用“则”字代替,把“贝亅尔庄”改为了“则尔庄”。 诸城臧家屯村 电脑上查不到 村民们被改姓 在诸城市贾悦镇臧家屯村,共有150多户村民、18个姓氏,其中“贝亅”姓是村里的大姓。但1999年更换户口本时,户籍工作人员说电脑上没有“贝亅”字,便用“则”字代替。 按照老百姓“换名不换姓”的说法,改变姓氏,村民们从思想上就接受不了,他们纷纷到当地派出所要求改正,终于在2005年将“则”改回了“贝亅”。然而,2011年更换二代身份证时,由于在电脑上查不到“贝亅”这个字,无奈之下,村民们的姓氏又被改成了“则”。 寻访调查 寻洛阳“贝亅家沟”未果 则尔庄恢复村名工作小组人员曾两次赴诸城市贾悦镇臧家屯村寻找与“贝亅”字有关的线索。通过访问该村“贝亅”姓老人得知,“贝亅”姓祖上是从河南洛阳“贝亅家沟”逃荒过来的。洛阳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很多姓氏都起源于此,工作人员决定到洛阳去寻找“贝亅家沟”和“贝亅”姓后裔。 9月17日,工作人员孙焕杰、王宪基赶赴洛阳,到达当天他们就去了洛阳市史志办地方志馆。他们一遍遍地翻阅《河南省志》和《洛阳市志》,但始终没找到关于“贝亅家沟”和“贝亅”姓的任何记载。“当时有个姓杨的女士也在查阅资料,她说她退休前在原洛阳郊区(今洛龙区)政府计生委工作,对该区256个行政村如数家珍,但从未听说过‘贝亅家沟’这个地方。”孙焕杰说。 后来,在洛阳晚报记者的帮助下,工作人员又得到了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徐金星和副会长崔聚成的帮助。崔聚成在查阅很多资料后也没有找到“贝亅”姓,不过他曾看到一本著作里记载有“则”姓,所在地为山东,起源不详。他认为,“则”或许就是“贝亅”的通假字,则尔庄可能就是古代“贝亅”姓聚居地,之所以没有找到“贝亅家沟”,可能它并不是行政村名,未被列入正式文献。另外,在历史上,洛阳版图几经变化,几百年前的“贝亅家沟”是否还存在,是否还归洛阳管辖,很难考证。随后,工作人员又到当地公安机关和华夏姓氏文化园查询,也未找到“贝亅”姓或“则”姓居民。 山西支家沟无收获 河南洛阳的“贝亅家沟”是否存在很难考证,随后工作人员又在网上进行了搜素。“我们一共查出了两个地方有‘zhī家沟’,分别是山西宁武县化北屯乡的支家沟和陕西蓝田县华胥镇的支家沟。”孙焕杰说,为了使线索不中断,他们决定再去山西宁武县化北屯乡支家沟寻访。 从洛阳直奔山西宁武县,工作人员找到宁武县化北屯乡政府,当对方得知他们是专程从山东赶过来寻找“zhī家沟”时,派出专人帮助他们联系到了当地支家沟的党支部书记,又带领他们到支家沟实地寻访。 据了解,山西宁武县化北屯乡支家沟村现有村民180人,多数姓张,虽然叫支家沟,但是村里却没有姓“zhī”的。据村里一名82岁的张姓老人介绍,他曾听老辈们说过,原来村里有很多姓“zhī”的。清朝末年,不知什么原因,“zhī”姓人都搬走了,至于是哪个“zhī”字,无人能说得上来。但支家沟的名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 “去实地寻访之前,我们觉得在洛阳找到线索的希望比较大,因为早些年间,洛阳迁民的数量比较多,没想到一无所获。”孙焕杰说,“山西的寻访结果也是一无所获。原本觉得很有希望的两条线索都中断了,我们也决定不再去陕西寻访”。 “贝亅”字或为人为造字 为了尽快找到与“贝亅”字有关的信息,则尔庄恢复村名工作小组的工作人员曾多次到山东省图书馆查询,并前往国家图书馆、中国社科院等机构搜寻相关资料。目前,在《中国姓氏大辞典》、《中华字海》等书籍中找到了“贝亅”字。“贝亅”字在《中华字海》第1338页,解释为:该字拼音zhī姓。《中国姓氏大辞典》596页“源出”中注:“贝亅”音支,清时山东诸城有“贝亅”姓。 记者针对“贝亅”字,特意咨询了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张鸿魁教授。“我个人认为,‘贝亅’有可能是人为造的姓氏专用字。”张鸿魁说,他查阅了很多资料,都没有找到有关“贝亅”的信息,但关于“贝亅”字的读音,有一点可供参考:“则”读zhī在山东方言里有可能,元明文学里常有“不则声”一语,现代写作“不吱声”。 据张鸿魁介绍,他查阅了《汉语大词典》“则”字zhī音。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谈》“诸城有则姓,音支。”所谓少一竖,实际是“则”字变形,强调字音特殊,为“则”姓造一个姓氏专用字。怪姓往往联系着怪地名,济南有很多叫“某尔”的村庄,如“邵尔”“高尔”等,估计“则尔”也是相似形式。 另外,一些读音特殊的罕见姓氏,被人们误读,以致“积非成是”。如上世纪五十年代上海工人作家“费礼文”姓“bì”,大家都读“feì”。山东有个费县,也读成“feì”县,但是费县县城,却叫“bì”城。
热心老人送来 “贝亅尔庄”传说 “则”字的使用给居民带来了很大不便,恢复村名、姓氏是大家一致的心愿。目前关于“贝亅尔庄”的线索很少,并且这些线索的“含金量”也较低,这无疑给恢复村名的工作增加了很多困难。 为了能得到更多与“贝亅”字有关的线索,则尔庄恢复村名工作小组求助本报,希望本报能刊登一篇文章,向全体市民征集有关线索。今年1月21日,本报以《则尔庄想恢复原名,谁有线索快来帮帮忙》为题报道了则尔庄想复名的事情后,引起了我市各界人士的关注。 家住潍城区的山南老人在看到本报的报道后,特意整理了“贝亅尔庄”的传说送到了则尔庄社区。“虽然老人没有给我们提供任何与‘贝亅’字有关的线索,但是老人专门给我们送来了有关‘贝亅尔庄’的传说,这就说明我们想复名的事情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因此我们要把复名工作坚持做到底。”孙焕杰对记者说。 ◎希望 多次咨询专家 有望恢复贝亅字 “贝亅”是生僻字,现代汉语词典和电脑字库都未收录,要想恢复原名,必须先把“贝亅”字添加到字库。则尔庄恢复村名工作小组人员在咨询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中科院中国地名研究所后才知道,想在字库中添加“贝亅”字,须符合五个条件:要寻找村庄的历史,越悠久越好;要在有关工具书上找到“贝亅”这个字;要落实现在“贝亅”姓有多少后人;从当前来看,“贝亅”字有字形、字音,要找出它的字意、故事和文化;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随后,工作人员开始查找资料研究“贝亅”字,还多次拜访省市姓氏、文字专家。今年4月,又前往北京拜访国家级姓氏和文字专家。经多方打听,他们电话联系到了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袁义达专家说,他曾经在山东省地方史志中查到过‘贝亅’,建议我们查找地方史志。”孙焕杰说。 《国家地理》杂志的工作人员称,《中国姓氏大辞典》主编袁义达是姓氏和名字方面的专家,具有一定权威性,如果他能证明“贝亅”可作姓氏使用,建议在电脑字库中加入该字,那么恢复使用“贝亅”字就有希望了。 “我们打算再去趟北京找袁义达专家,恳请他出个证明。”孙焕杰说,只要恢复了“贝亅”字,则尔庄恢复村名就有希望了。 摘自潍坊新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