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潍坊,潍坊 于 2015-8-4 09:13 编辑
潍坊的美味,不仅在于切身的味蕾感受 更重要的是情感的载体,更是城市精神的汇集 菜,是传承 美味,是旅行 每一道美食都是一种传承; 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回味是一种陈酿的芬芳; 味蕾恪守最初的信仰…
肉丸子面条潍坊肉丸子面条,俗称肉丸子凉汤,是潍坊地区的民间饭食,跟“潍县和乐”不一样,肉丸子面条比和乐更细,汤头更浓,会加入黄花菜,一般都是家庭自制为主。对很多老潍坊人来说,几乎记忆中都有生日当天吃一顿肉丸子面条的场景。看着案板上堆砌的肉丸子片、糖蒜片、香菜段、蛋皮等小料,随着锅里的水不断沸腾,一股独特的香气四溢飘散,那穿越几代人记忆的味道在心底绽放开来。
肉火烧两个肉火烧,一碗豆腐脑,这就是最潍坊味的早餐。说起这道美食,还要跟扬州八怪郑板桥有关。在清朝乾隆年间,郑板桥担任潍县知县,恰逢潍县连年受灾歉收,他勤政廉政,开仓放粮,带领老百姓积极抗灾,火烧也在这时候出现。最早用木杠子来压面,把面和得非常硬,人们叫它“乡火烧”、“杠子头”。直到清末民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也被巧妙地融合到火烧当中,肉火烧应运而生。
高密炉包而在高密,大家更偏爱炉包,“香、焦、酥、脆、菜生、肉熟”构成了高密炉包独特的口感。据传,高密炉包是从韩信的厨师手中传下来的,韩信在高密指挥“潍水之战”的时候,当地的厨师为韩信做过炉包,深得韩信赏识。直到清朝末年,呼家庄的王家、徐家,夏庄的张家(“公顺”)就开起了炉包铺。解放后,高密的国营、集体饭店都把炉包作为传统名吃传承下来,并不断发扬光大。
潍坊烧饼两根色泽金黄的大油条,一张外酥内软的潍坊烧饼,给潍坊人带来了一天的活力。潍坊的烧饼分两层,面层布满芝麻,鼓起,脆而香。底层平而脆,撂放片刻便变软,“烧饼卷油条”即是变软后的吃法。潍坊烧饼品种很多,如酥烧饼、小片烧饼、羊肉烧饼、花椒肉烧饼、脂烙酥烧饼、肉烧饼等,风味各异。
景芝金丝面对于喜欢吃面的人来说,早晨来一碗“色黄丝细,犹如金丝”的景芝金丝面会让一天的心情都愉悦起来,景芝金丝面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鸡蛋和面,擀成龙须面条,煮熟后浇海米、香菜高汤。色泽金黄,刀工精细,滑爽不粘,鲜香清口。简简单单一碗面,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淀粉、钾、铜和钙等营养元素,既注入了一日的营养,还有明目健脑的作用。
寿光筢菇筢菇,也叫趴菇,这两个字难倒了很多外地人吧,而寿光人却叫的格外顺口。一声pa gu,仿佛脑海中就回忆起炒制筢菇时发出的“咕嘟咕嘟”的声音。筢菇的主要材料以萝卜、绿豆、青菜叶子为主,制作流程复杂,口味清香独特。传统石磨手工制作的筢菇口味最佳,起源已无法考证,最早在清康熙时的《寿光县志》中记载有在城北隆冬季节贩此物者,可以推断最早于清初时,这种菜肴已经有了。
马宋饼、景芝三页饼、芝麻盐一张单饼,卷上两个煮鸡蛋,撒上一撮芝麻盐,每到清明时节,老潍县人总会来上这么一卷。饼卷鸡蛋全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最有名的就数潍坊的景芝三页饼和马宋饼了,再配上潍坊特产的芝麻盐,那味道就俩字——“绝了”!
爱上一座城,可能是因为一个人、一件事、一种心情、一处风景,而我却是因为这里朴实的人民、舒适的环境和可口的美食。我要为潍坊美食代言,不仅仅是因潍坊美食的独特,而是可以通过它进行了一次时空之旅。 几千年的历史,几代人的回忆,妈妈围裙上的味道,时而波澜壮阔,时而喃喃细语,眼前的美食好似已经穿越历史,诉说着潍坊人的春夏秋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