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潍坊_潍坊 于 2016-4-11 09:38 编辑
导语 高精度超声波测厚仪,这款广泛应用于高、精、尖零部件加工的测量仪器精度已经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在测厚仪这个领域,衡量一款产品是否顶尖,除了看它的测量精度以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是它能否穿透被测量物体上覆盖的涂层。像这样的仪器,目前国内仅有三家工厂能够生产,一家在北京、一家在沈阳,剩下的一家就是中科普锐,而且其他两家都是超过30年的大牌企业。
为什么我们成为世界工厂那么多年,还有那么多人要到国外去抢购马桶盖这样的日常生活用品——面对当前的海购狂潮,人们常常发出这样的疑问。 “这是因为我们的产品还不够高端,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产品质量控制这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短板。”这是山东中科普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总裁尹建华给出的判断。 尹建华看到了问题,也在努力探索着解决问题的答案。凭借多款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智能化检测仪器,中科普锐为众多工业企业在产品质量控制方面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在潍坊高新区光电产业园第一加速器,一座8层高的楼房矗立在绿树掩映之间,尹建华的中科普锐就坐落于此。 公司不大,只有36名员工,一层楼的面积既是研发中心又是生产车间。但就是这家成立仅2年多的小公司,在工业智能检测技术领域连续抢下11项实用新型专利,部分型号做到了世界一流、国内顶尖。
车间里的工人正在装配检测仪器
现在回过头去看,中国的工业生产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对产品质量控制不够重视。一个数据就能说明问题,2007年德国的智能检测设备已经形成210亿元人民币的市场,而同期我国的市场只有10亿元。 在中科院博士、中科普锐首席技术官杨庆德看来,这就是为什么在一些高、精、尖领域,国内产品总是差进口产品一截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随着零件加工精度要求越来越高,一些产品做出来是否合格,仅凭肉眼已经无法分辨,要靠检测设备给出数据才能做出准确判断。”杨庆德说,等到大家都明白了,外国人也几乎完成了对检测设备市场的垄断。 市场需求大,研发难度高。在这种背景下,行业内很多公司选择了走捷径,纷纷通过代理国外品牌来分得一杯羹。 中科普锐选择了迎难而上,通过研发自己的产品来参与市场竞争。2年多的时间里,公司克服了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困难,在北京和潍坊设立两个研发中心,埋头攻关。
工作人员测试产品性能
说起这两年,尹建华直言做得比较累。但如今18款智能检测产品量产、11项实用新型专利获批、还有7项发明专利进入实审,让尹建华的累有了价值。 最让他自豪的是公司自主研发的高精度超声波测厚仪。这款广泛应用于高、精、尖零部件加工的测量仪器精度已经达到0.003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二十分之一。 在测厚仪这个领域,衡量一款产品是否顶尖,除了看它的测量精度以外,另一个更重要的指标是它能否穿透被测量物体上覆盖的涂层。 中科普锐的这款仪器最让人惊叹的就是它在涂层测量方面给出的优异表现。在普通的超声波基础上又增加一项新技术之后,它可以精准显示被测量物体本身的厚度以及其覆盖的各种涂层的厚度。
资料图
像这样的仪器,目前国内仅有三家工厂能够生产,一家在北京、一家在沈阳,剩下的一家就是中科普锐,而且其他两家都是超过30年的大牌企业。 借助“互联网+”的东风,中科普锐的科研人员又将产品性能做了进一步提升,打造出全球首款利用手机APP控制的表面粗糙度仪。 在测量物体时,检测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到手机上,既能够在一些人体无法进入的狭窄空间内进行远程测量,又能避免人体接触仪器对测量结果造成干扰。 质量可以媲美进口产品,但价格要比进口产品便宜一半,中科普锐的产品一经问世就迅速打开了市场。 3月30日下午,在金茂大酒店举行的新品发布会上,中科普锐新推出的压电粗糙度仪、一体化涂层测厚仪、高精度测厚仪、光泽度仪、色差仪等5大系列7款仪器,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代理商的追捧。
在现场体验了这些产品的性能之后,一位代理商代表向公司销售经理提出这样的疑问:“这不是那些大公司折腾了半辈子的成果?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做出来了?”
市场的良好预期,让中科普锐在创新研发道路上走得更有底气,未来的蓝图也愈加清晰。 在新品发布会上,尹建华公布了公司未来三年的规划,销售收入每年翻番,到2018年,中科普锐将成为国内第一、全球领先的监测仪器生产与服务商。 来源:潍坊高新传媒、山东中科普锐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