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抗日战争时期,潍坊曾建过几处兵工厂,从修理枪支到制造武器弹药,从日产几十个手榴弹到上万个,兵工厂规模越来越大,生产也逐渐正规化。这些兵工厂在战争时期承担了前线大量军火弹药的供应,在当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今天,一起来听老人讲述那个年代兵工厂的故事。
寿光芦苇荡里的兵工厂从日产几十个手榴弹到日产15000个 巨淀湖景色 “一座兵工厂,建在芦苇荡。陈旧炼铁炉,超龄破车床。初建十余人,应急忙开张。先造手榴弹,接着就修枪。土法上马快,修械铸弹忙。清河根据地,有了小汉阳。有了小汉阳,部队装备强。战士齐称赞,敌伪心发慌。”在寿光牛头镇村,说起当年的兵工厂,几位老人还清晰地记得有关巨淀湖兵工厂的几句顺口溜。 1940年,驻守在牛头镇村的清河三支队、寿光独立团,由于经常与日军及国民党等部作战,弹药供应严重不足,决定在村西边的芦苇荡里筹办一个兵工厂,以解决困难。当时上级党组织发动了村里40多名同志,在巨淀湖中的芦苇荡里就地打坯垒墙,就地打架子,就地割草搭棚子,盖起了“厂房”。 据村里老人回忆,“厂房”盖起来了,没有设备,村民们就从外地千方百计搞来了一台旧车床,自己又做了一个炼铁炉,其他的像大风箱、冶铁瓢、铁钻、铁锤、铁钳子等,都是大家一起凑起来的。村民们也积极支援,把家里的破锅、碎铁,用小船不断地送进芦苇荡里。当时武工队缴获的战利品,像扒铁路带回来的钢轨、钢管、炸药也是第一时间送到兵工厂。不过土法制造炸药也很危险,有些工人在工作中不幸引发炸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牛头镇抗日起义纪念碑
牛头镇村村委会主任马兴旺说,当时兵工厂经常遭受日寇袭击。日寇来了,工人们架起小船,躲进芦苇荡里。日寇到洼里,看见大小河沟纵横交错,不会撑船,不敢下水,就站在岸上无目的地乱放枪。有时候抓来老百姓做向导,到了湖里,老百姓就借机惩罚他们,艄公用脚一蹬,将船踩翻,游击队员从芦苇荡里出来,连人带枪一齐收拾他们。 在抗战几年里,兵工厂先后被烧毁几次,但工厂越办越大。随着抗战形势的需要,巨淀湖兵工厂改属清河军区领导。到1945年,工厂已发展到数百人,产量逐日提高。由建厂时只能造手榴弹,日产仅是几十个的水平,到1945年手榴弹日产达15000个,由只能造简单的手榴弹、地雷,发展到能造八二炮弹、六零炮弹。在抗日战争中,巨淀湖兵工厂为八路军提供了大批弹药,有力保障了渤海地区的军需。
青州东朱鹿村兵工厂得益于兵工厂,村里家家会做鞭炮 东朱鹿村“兵工厂”遗址 青州高柳镇东朱鹿村抗战时期曾是中共益都县委驻地,在当时有“小苏维埃”之称。 村子里,至今还留存着一处青砖垒砌的老宅。据青州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樊光湘介绍,这是抗日战争时期建在村里的“兵工厂”旧址。抗战时期,军队使用的枪支弹药大都是从鬼子汉奸手里夺来的,有些枪支经常需要修理。随着部队不断壮大,需要修理的枪支越来越多。于是,县委在东朱鹿村建立了战时重地“兵工厂”。 “兵工厂”一开始主要是修理枪支,后来逐渐发展到制造大刀、长矛、子弹、手榴弹、炸弹、小炮等武器。“那时兵工厂的条件极其艰苦,缺原料、少劳力、无技术,制造子弹、手榴弹、地雷用的是最原始的技术。他们把捡来的废弹壳经手工加工,重新装药、装配底火并加上弹头,造出新的子弹。 手榴弹就是将收集的废铁,熔化铸成弹壳,装上用硝酸等材料制作成的炸药。虽说这样弹药质量相对较差,但照样能够消灭敌人。后来,兵工厂还研制出了五零小炮。经过发射实验非常成功,在攻打青州臧台据点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樊光湘说。“兵工厂”的同志在严酷的形势下,既要躲避敌人的袭击,还要保证生产。从回收弹壳、化铁、配药到试验,每天要生产10多箱手榴弹和子弹。
说起“兵工厂”,东朱鹿村家家户户都会制造鞭炮,便是得益于这个“兵工厂”。据村里的老人回忆,抗战期间,有一天,日伪军一行人到村子四处烧杀掠抢,益都县委的干部急中生智,把点燃的鞭炮放到铁桶里,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把日伪军吓跑了。后来,村民们为响应杜绝个人滥制烟花爆竹的号召,才放弃了这一手艺。不过“兵工厂”在战争时期承担了当时寿光八支队、临淄十支队、益都六大队的军火弹药供应,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安丘张家溜兵工厂曾是被服厂,村民腾出80多间民房给兵工厂使用 张家溜村 位于安丘市西南山区的辉渠镇张家溜村,至今还留存着多处土坯垒砌的民房,这些民房是抗战期间与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被服厂和兵工厂的所在地。 据安丘市委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1942年8月发生在沂水的唐王山战役结束之后,鲁苏战区总部移驻沂水北部的黄安峪,战区国民革命军第51军113师北上,进入安丘城顶山地带,以城顶山为中心构建了防区。战区中将政治部主任周复率政治部、党政分会、干训团也进入城顶山地带。 为解决军需品需求,在城顶山驻扎期间,51军在附近的张家溜村设立了被服厂,征用民房,雇佣当地村民,生产军服、被褥、小件军需品等。据村里老人回忆,当时村民都是用手工缝制,为赶制军需品,晚上也不睡觉。舍不得点油灯,就点松明子,一个个脸都熏得灶王爷似的。有时候实在太困了,不知不觉就被针脚扎一下,一下子疼醒了,就继续干。
安丘城顶山
1943年,城顶山战役失利后,被服厂被撤销。不过这些民房并没有荒废。1947年,鲁中军区和安丘县独立团利用旧址建起了兵工厂。当时张家溜村百余户人家,腾出了80多间屋,给兵工厂使用。兵工厂分为若干小组,分别制造火药、引信、手雷、地雷、弹药,翻砂、木工、修理等。村里有300多名群众,有的在兵工厂工作,有的为兵工厂人员做饭等开展后勤工作。 张家溜村村会计张麒麟的父亲与大伯,当年都是村子里兵工厂的工友。小时候,他经常听父辈讲述兵工厂的事情。至今村里留存的老房子中,哪是当年的“修械所”,哪是“翻砂组”,他都一一记得。不过,由于年代久远,现存的厂房大部分残破,有的已倒塌,一部分为百姓居住,碾制火药的石碾也已经不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