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五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所谓“端”字,就是“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即“初五”。在农历历法中,五月恰是“午”月,后来“端五”渐渐演变为“端午”。据清《燕京岁时记》记载:“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相传,在南方,这天人们主要是纪念历史名人屈原,古时楚国贤臣屈原投汨罗江而死,众人划船追赶拯救,以驱散江中之鱼,担心鱼儿损伤屈原的身体,后来的龙舟赛即由此演变而来。而在北方,更是沿袭着很多关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现搜集潍坊地区农村有关端午的一些风俗习惯,让大家思念和记住生活中那段美好时光。
1走亲访友端午节又称“闺女节”,同中秋节一样,是一年之中娘家人看闺女的两个特定日子。相传,古时端午是看闺女家的夏粮收成,中秋是看闺女家的秋粮收成,娘家人担心闺女在夫家受苦,看闺女也就是看生活情况怎样,是否还需要帮助。节前,娘家人的爷们带着粽子看闺女。长辈看女儿,同辈看姊妹。还有侄子看姑的,一看老人健康状况,二看表兄弟们是否孝顺、厚待长辈。现在,人们的生活已不成问题了,走亲访友主要是联络感情,拉近亲情,增进友谊;其次是互相探讨过家的谱气,寻找致富生财门路,但看闺女作为一项传统习俗延续下来。
2端午食粽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用锅煮熟,端午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的嫩芦苇叶或宽幅竹叶,安丘西南山区用的是一种叫“菠萝叶”的宽幅树叶子,这些都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里面包装的食料来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在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子。
3祛病保健(1)门边插艾蒿,祛病驱邪。艾蒿是一种草本药物,有香气,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端午节采挖的艾蒿成色最佳,一次采挖晾晒保存,可享用多年。古人用艾蒿煮鸡蛋吃,可以防病治病。
(2)佩戴“五毒兜肚”,小儿免生疾病。就是端午节这一天,农村妇女为儿童缝制“五毒兜肚”,图案为蝎子、蜈蚣、蛇、壁虎和蜘蛛五种毒虫,将五种毒虫绣在兜肚上给小儿佩戴,可以免生疾病。婶婶、大娘还将这种兜肚作礼品送给小字辈。
(3)“躲午”避灾。古人认为五月初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未满周岁的孩子要到姥姥家过端午,称为“躲午”,意为有外公外婆保护,即躲开病魔恶鬼的侵害。
(4)带绣荷包,系五彩线。系五彩线亦称“缠五丝”。孩子的生母和姑姑给孩儿绣五彩荷包,系红黄蓝白黑五彩线,分别戴在颈、手臂和脚脖上。五彩线代表东西南北中五方神力,共同抵御灾病。也有说五彩线系死五毒,以保康健。等待第一场大雨发洪水时,将五彩物件抛入水中,意为让大水冲走瘟疫灾病。还有将五彩线抛入水中变蚯蚓的传说。据汉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又“五彩,辟五兵也。”又据清顾禄《清嘉录》记载:“结五色丝为索,系小儿之臂,男左、女右,谓之长寿线。”
4农时农事“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端午节之后,坡里的农活进入繁忙季节,忙完夏收紧接着忙夏种、夏管,主要是锄地除草,防止荒地,再是追施肥料,促使作物生长。勤劳的人们,为获取一个丰收的年景,烈日之下在田间辛勤的忙碌着、耕耘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