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端午小长假期间,位于大山深处的临朐县九山镇牛寨村,迎来7000多名游客。村党支部带领群众修筑的5公里出山路上,停满“鲁C”“鲁G”“鲁B”牌照的轿车。遍植槐树、苹果树的山上,满目苍翠,闪现着游客的身影。
从卖头猪要四个劳力抬到山外,到汽车开进村;从光秃秃的荒山,到发展起生态旅游……临朐县委书记顾建华说:“没有牛寨村党支部坚持绿色发展的那股犟劲,没有在困难面前不服输的那股犟劲,一切都是空的。”
宁可挑战极限,也要守住底线路曾是牛寨人心里的痛五道山梁夹着三条深沟、大大小小百余个山头的牛寨,因为没有出山路,以前只见姑娘外嫁,不见媳妇进村,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为修路,牛寨有两位正当壮年的村支书累倒在工地上。但到2005年,只修起一条“猪肠子”一样的土路。 牛寨的路难修,主要是缺资金。“牛寨自然条件不好,但只要有钱,雇来机械施工队,还是能修好的。”现任村支书于兴平说。2005年,省里实施“村村通”工程,牛寨拓宽硬化5公里出山路,能得到40万元补贴,但还差额80万元。 怎么办?有的人说放弃。山区村本就底子薄,况且村庄合并后还欠20多万元外债。有人出于好心,对上任才几年的于兴平说:“山外有的村向群众集资修路,村干部刚刚被处分!” 面对各种说法,于兴平代表支部在村民大会上表态:“党支部不就是带领群众战胜困难的吗?只要支部班子还有一个人在,今年就一定把路修起来!” 到哪里筹集80万?2000年左右,国内正兴起一股“奇石热”。临朐的石头全国有名,牛寨河沟里三块半米多高、不太起眼的石头,石头贩子当场开出一万三千元的高价。有村民提议:“咱山上那些大石头,卖上七八块,不就有钱了吗?” 关键时刻,党支部又站了出来:“这石头确实是宝贝,但是祖宗留下来的,是要留给子孙后代的!咱把这石头卖了,山也就破坏了,青山绿水也就没有了,后代会戳我们的脊梁骨!” 大山里的**员,当时不懂得绿色发展的道理,他们凭着要保护青山绿水的朴素愿望,自觉迈上绿色发展的道路!但他们却要付出更多的苦和累。 几天里,村支部一班人跑遍11个自然村,发动村民捐款30多万元。 仍缺50万!他们想尽各种办法。党支部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奋战三个月,自修路基,省下16万元;修涵洞、挖边沟、砌河坝等工程,也是党员带领村民自己干。党员、群众还主动帮助工程队搬物料,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另外,经过多方奔走,借来20多万元,基本解决了资金问题。经过6个月奋战,工程按期竣工。 修路最难的时候,还有人打起山上槐树的主意——从1980年代起,村党支部抽出30个壮劳力组成林业队,专职种树、护树;同时发动村民种树。30多年过去,牛寨人至少栽了260万棵槐树。好不容易种上的树,说什么也不能再毁了,村党支部坚决否定了砍树的提议。 “修路打通了牛寨与山外的联系,种槐树让山涵养水分,这些都为牛寨走上致富路打下基础。”对牛寨情况知根知底的九山镇党委书记张守兵说。
聚焦“绿色”,谋求“金色”出山的路通了,致富路上怎么走?这时又出现多种意见。有人说,靠山就得吃山,挖山打石头才能发财。有人说,山上草多树多,养牛养羊也不错。 这时党支部从县里请来农林技术人员。“这里是沙土地、日照足,昼夜温差大,最适宜搞果品种植。”技术人员给出结论。“种果树,还能继续绿化我们的山。”于兴平补充说。村党支部提出新目标:5年内打造3000亩果园。 然而,多数村民对栽果树疑虑重重。1990年代初,村里曾经发展过400亩果园,眼看苹果丰收了,但因为品相差,运输难,烂在树上没人要,没过几年全被砍光了。村里买了树苗挨家挨户送,有人当着村干部的面儿,将树苗填进火炉里。 关键时刻党员干部站了出来。村党支部定下任务,每名委员当年必须种苹果树和桃树不少于500棵。他们还带领村民,先后分九批到五莲、沂源等地参观学习。群众心里逐渐有了底,积极性高涨起来。2010年,牛寨的林果进入盛果期,秋天一到,漫山遍野,红彤彤的苹果压弯了枝头,牛寨人终于盼来了发家的那一天。 “发展林果,只能让村民手里宽裕些。我们这么多年搞生态建设,要把这块资源用起来!”2011年,村党支部制订长远规划:发展旅游业,将牛寨打造成江北知名的美丽乡村。 很多村民对此不敢相信。然而,通了路、种了树的牛寨,处处山清水秀、奇石林立、瓜果飘香,名声一天天大起来,一波波的游客纷至沓来。 从2013年起,牛寨旅游踏上快车道。村里建起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又请省里的专家做了旅游规划。2014年,牛寨入选“中国最美休闲乡村”,拿下了两块国字号招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来了,有的搞农家乐,有的开饭店,都觉着旅游业有发展前途。从青岛回来创业的轩辕梦娟开了个农家乐,今年五月一日一天,就招待了18桌客人,收入5000多元。 通过林果种植和旅游业,牛寨400多户村民富裕起来,2015年村人均纯收入达9636元,在镇上名列前茅。但在这“平均”之外,全村还有五六十户仍然与贫困为伴。 在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牛寨对这些贫困户实行精准扶贫,他们优先参与生态旅游开发。村民高玉全智力有些问题,一直跟着姐姐生活,自己的三间老房闲置多年。去年村里建设精品民宿,他的三间房子作价6万入股,村里投资15万进行改造。根据协议,高玉全每年不仅可以得到3000元的保底房租,还可以得到分红。高玉全的姐姐逢人便说:“我弟弟自己能养活自己了。”
有困难向前走,有利益向后退困难面前,每名党员是一面旗帜。于兴平经常说的一句是:“为老百姓办事,无论有多难,难不住干部就难不住群众。” 在硬化5公里出山路时,于兴平将家里仅有的1000元拿出来,还向出嫁的女儿借了1000元,在村里第一个捐款。正修着路,他93岁的母亲突发脑血栓住院,他在医院待了五分钟便含泪离开。村卫生室给母亲治病的800元钱,是三姐垫付的,在工程资金最紧张时,被于兴平偷偷借回买了材料。 2015年,省里实行环境卫生综合治理。在镇里的帮助下,牛寨争取到带有补助的“乡村连片治理”试点项目。项目开工后,有的群众对清理乱搭乱建不接茬。这时于兴平因为腰椎压缩性骨折,正住院治疗。他硬是让人用担架抬到办公室,躺在排椅上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从发展生态旅游的角度,劝大家搞好卫生治理。村民刘乃学原来不配合工作,他在会上说:“多大损失我也把棚子拆了,决不能再拖后腿”。 有困难时冲在前头,面对利益,党员干部却向后退。为增加村集体没收入,村党支部组织了三个施工队,分别由支部成员带领,在农闲时外出承揽工程项目。党支部特别作出规定,群众的工资按市场价计算,支部成员不拿一分钱。对此部分干部家属不理解,于兴平直截了当堵回去:“当干部不仅要吃苦,还要吃亏。怕吃亏就别当干部!” 在牛寨,党员干部离群众很近。于兴平家没有围墙,老百姓找他,随时可以敲窗户。2004年,村庄合并组建起新班子。第一次支部委员会上,于兴平就与每位成员约法三章:送礼不要、吃请不到、私利不搞。村里划宅基地,干部和村民一样抓阄,拾到哪里是哪里,不准要照顾,更不能优亲厚友。 公开、民主,让牛寨党支部更加凝聚人心。2013年底,村里提出将部分分散居住的村民集中安置。从村民到支部班子成员,一开始都有不同声音。为此,党支部和村民代表连开6天会,将问题当面提出来,逐个研究,直至大家满意。仅用半年多,37户村民全部搬迁。 “牛寨的发展,关键在于党支部,一班人善于凝聚人心,找准路子。”顾建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