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搜索
查看: 648|回复: 0

张成易学基础入门讲解

[复制链接]

38

主题

34

回帖

150

积分

小学一年级

wfits币
0 个
注册时间
2016-11-26
UID
121553
发表于 2017-3-8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成易学基础入门讲解
《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只是对一些偶然的占卜结果所作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无知或无法把握的外在世界的一种幻想上的理解。《易经》中记述占卜结果的卦、爻辞,并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无法对现实人生起指导作用。只是到了《易传》中,方才借用《易经》的框架,通过对旧形式语言的新阐释,说出了新时代人对宇宙人生的理性思考,代表了先民哲学地把握世界的思维成果。

张成

张成

  《易传》中一个十分突出之处,就是试图对世界作一总体、概括的把握,它不满足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了解,而希望把握世界的规律,并用来指导现实的社会人生。这种认识世界的意图体现在《易传》里反复论述的天道、地道、人道以及《周易》系统本身所蕴含的道理中,《说卦传》在称述《周易》原理时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追溯道的本义,应是指道路,引伸为引导、履贱等义,后来更发展为哲学上的重要范畴,《老子》等道家学派赋予道以宇宙最高本原的意义,而孔、孟儒学则将道看作是最高的人伦原则,曾参在解释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时,就将其中的“道”理解为“忠恕而已矣。”《易传》道论的内容十分丰富且深刻,可以说是对先秦儒、道两大学术思潮的综合和超越,同时,《易传》七种论道各有侧重,彼此间观点既有联系又有不同之处。在本文中,我想把《易传》道论分类清理,探讨一下《易传》中的天道、地道和人道各有什么内容,天地之道和人道的关系如何,作为包含天、地和人三道的《周易》本身的思想又具有什么特征,希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阐释,深化对《易传》思想的了解。
《彖传》、《系辞传》、《序卦传》中的宇宙生成论
  《易传》对整个宇宙的总体看法,因为它是《易传》道论的前提和基础。在《易传》中提出了一个比较简略的以天地为化生本原的宇宙系统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彖》)归妹,天地之大义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归妹,人之终始也。(《归妹·彖》)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絪縕,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系辞传》)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序卦传》)
  综合上面几段话,可以看出《易传》认为天与地互相感应,然后产生了.万物和人类,有了人类后方才会产生人类社会的各种人伦和尊卑等级的礼义制度。天地感应生万物,被描述成如同男女结合生育子女一样。《易传》的宇宙生成论尽管简略、直观,但却是朴素唯物的,它肯定了自然界自身的演变和进化,认为人类和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界演化的产物。当然,处于前科学时代的先哲们不可能从天体演变、地球发展史和物种起源上来正确地描述宇宙的进化和人类社会的形成,他们只能凭直观的感觉和想象去构造自;己的理论框架。
    根据学者们的考证,《易传》七种大致作于战国中、晚期,在此之前,尚未出现过如此较为完整的宇宙生成论。孔子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但太简略,对于天是神是物也未做说明。道家学派的《老子》提出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宇宙生成模式,并且认为:“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五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第六章》)《老子》也把万物的化生比作人类的母亲生育子女,、不过,它把道作为化生万物包括生成天地的宇宙最高本原,这是和《易传》以天地为宇宙本原不同的。《易传》的宇宙生成论,比先秦儒学所论要详细,比先秦道家学派所论要朴素且具唯物色彩,因为它不把观念性的道作为宇宙的本原。

张成

张成

    《易传》提出的这种天地化生万物的模式,反映了战国后期的一种时代思潮。在这个时代,随着天文学等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包括天地在内的许多神秘高深的外在于人的事物的认识,天逐渐从殷周时代的主宰之神演变为与地并称的自然的天。《孟子·离娄下》说:“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和《易传》大致同时的《荀子》、《吕氏春秋》等书,也同样有将天地视为自然物的思想倾向。在《吕氏春秋》中也提出了一种宇宙生成论,它虽然在天地之前加了一个道,在天地生成万物过程中引进了精气、形气等范畴,但总体框架和《易传》大致相同,仍然是天地和合生成万物和人的模式。
以上内容根据张成老师喜马拉雅FM易经应用智慧内容整理而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投诉举报|客服微信号:ppm0536|今潍网-潍坊论坛 ( 鲁ICP备14032312号 )

GMT+8, 2025-2-4 10:48 , Processed in 0.091797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