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胜利大街,在1949年4月27日命名时,只有胜利西街和平路口至爱国路北口一段,全长约650米。这段街区原为潍县城南越河(亦称月河)的南、北两崖。曾是古老的“南门早市”,后来发展成为工商业发达的街区。解放前夕,这里遭到国民党军严重破坏,几成废墟。1948年4月27日潍县战役胜利结束后,潍坊特别市政府即刻对城市恢复和发展作了规划。按照规划,这段街区应建成贯通城区东西的宽阔大道。于是迁移早市和大集,“拆城、填河、造路”的市政基本建设工程从这里拉开序幕。于48年底完成市集迁移,49年初开工,夜以继日,至4月27日,虽预定拆除的城墙尚未拆完,但河已填平、行人可以通行了。南门瓮城拆除后,新的“南门广场”已现雏形。市政府在此举行群众集会,庆祝潍县解放一周年暨新街命名。宣布即将建成的新街为“胜利大街”。同时介绍了一年前在这里发生过的惨烈战斗,解放军战士们用炸药包将坚固的城墙炸开一个大豁口,部队由此突入城中直捣敌“城防司令部”,加速了潍县战役进程的英雄事迹。此处对潍县战役的全面胜利有重大历史意义,又是解放后人民政府领导修建的第一条大街。命名为“胜利大街”蕴含着深远的政治历史内涵和鼓舞人们在今后的城市发展建设中乘胜前进的殷切希望。
千年早市
史载这里的早市在隋、唐时期就已形成,明、清时期已具相当规模。到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潍县“奉旨开埠”和胶济铁路潍县站建成通车后,又有了很大发展。在南门桥南头、南关大街北口东西两侧,沿越河南崖摆设摊点的长度可达200多米,每逢集日和重大民俗节日前则达400至500米。早市是早上4至5点就开始上市,到10点左右散市,遇集日延长到12点左右,有些摊位则全天营业。固定摊点大多在路南靠近房屋,通常都架有布蓬或秫秸凉棚。市场大致按类分段,以南门桥南头为中心,向东依次是早点、面食、鲜活水产、盐、糖、瓜果菜等;向南是鲜肉、豆制品、糕点等;向西依次是熟肉禽蛋制品、鲜蛋活禽、杂粮等。在南崖路北,靠近河边,多是临时摊点,如时令鲜菜、瓜果和大量上市时的“大对虾”“活毛蟹”,以及各种粽子、粘糕、饴糖制品、草编与工器具等。由于生意兴隆,附近开了一些客店,货栈。南崖路南的“南关塘子”,据说是县城最早的澡堂之一。在其南邻,“潍县电灯公司”于民国十二年(1923年)建成发电,首先是早市的街上有了电灯,从此城区街道和居民开始了用电灯照明的历史。
南崖地势低洼,车马行人又多,路况很差。雨季越河水涨时,常溢到路面上,故又被叫做“水大路”。北崖则因交通不便,是一片“野墓田”。南门瓮城的城门向西开,出城到南门桥已经是转个大弯,所以多年来,早市和集市不向北崖扩展。但借助南崖市场“人多气旺”,瓮城以东的北崖就成了“阴阳先生”聚集地,称之为“阴阳窝”。因方言“阴阳”与“蚁蛘”(蚂蚁)谐音,就叫成“蚁蛘窝”了。
民国十九年(1930年)厉文礼任潍县县长期间,规划开发南越河南北两崖成为工商业街,并在南崖以南修建大操场。为保持越河(护城河)原状,两崖皆规划为单面街,两街店铺都面向越河。因规划地段属公有土地,便采取了“投标招租”的办法。1933年“南关操场”建成,1935年的“潍县第二届风筝比赛大会”在此举行。两崖规划房屋建成后,北崖环境大为改善。南崖市场的早点,食品摊点迅速北移,从南门桥北头向东延伸100多米,北崖西头新建门面房也多是早点、食品店铺。南崖仍然是菜市、集市的集中区域。
南北两崖的店铺工厂相继开业,这里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并逐渐形成了一些很有特色的品种和店铺。食品方面有:张家三兄弟的“什锦”包子,每笼包子有六个品种,从包子顶部花纹即可区分是什么馅。王发增夏天做“凉面”;冬天“炸元宵”,像“棉花桃”,好看好吃。陈家的“锄刃”,是一种“小豆腐”包子,因其皮薄如锄头的“刃”而得名。王星辉的烧饼、油条、豆汁、咸粘粥。米双新三兄弟的“清真五香烧牛肉”。裴大犟的“酥皮花椒肉火烧”。酆家的“龙凤挂面”。高家的“现吃豆腐”。以及“清蒸驴肉”,“香肠、扒鸡”,“高桩馒头”,“杠子头火烧”,“朝天锅”,“和乐”,“馄饨”,“凉粉”,“麻花”,“焦饼”,“枣卷”,“豌豆黄”,“刀切糕”,“什锦粽子”等等都很有名。
其他店铺,如裱画师丁国桢的“墨林斋”画店,除经营揭裱古今字画外,还是上海几家印刷公司所印年画的潍县总代理。“如意堂”中药店,是中医师徐广和的世袭老店,该店常备温热膏药糊,依患者需要随时配制。孟宪仁的“孟家店”,是沂蒙地区经营山货客商的食宿和经营之所。“青梅冰品厂”是潍县第一家机器制冰厂,生产冰块和多种颜色味道的冰棍,冰块供各冷饮店制作“冰激凌”和“雪花凌”使用。“英博医院”是南关唯一的西医医院。“中华楼”是当时县城最大最完善的浴池。丁申之的“和顺栈”;高子元的“熏皮厂”;李之桢的“酿酒厂”;刘永昌的“义盛永铁工厂”;邵致文的“猪鬃厂”;张来德的“丝、毛、毛线代理店”;高文德的“猪胰子”作坊等都经营颇善。还有两处宗教场所,在北崖东边,戴礼祯将其“爱丰铁工厂”的楼上无偿提供做“耶稣教堂”,有牧师定期来讲经传道。北崖中段一座二层楼是“清真寺”,有阿訇住持,全县回民在此礼拜活动。从东南炮台到鸳鸯桥这段两崖街区,楼房与厂房鳞次栉比,集市与店铺相依相辅,一派兴旺发达景象。
风光追忆
林立的商店厂房和秀丽多姿的越河与这里的古代建筑**相辉映,美景如画。雄踞北面的古城墙,是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邢国玺任潍县令时,在原有的土城墙两面砌石加高改建而成。城上的“安定门楼”和城东南角上的“文昌阁”两层大殿与东南炮台上的四面坡大顶,构成一幅高大雄伟、巍峨瑰丽的背景,俯衬着城下茂密的树丛和熙攘繁忙的街市。“文昌阁”大殿南边,西侧一棵古槐,粗大枝子上挂着一只高约半米的铁钟;东侧有一座“魁星亭”,亭中站立的“魁星”手握毛笔向前伸出,笔尖指处,在120多年后确也出了两位“状元”。城下越河南崖沿河一排粗大垂柳,有的斜卧河上,柳梢轻佛水面;北崖临河岸坡上,乔木和灌木丛生,有杨树、樗树、刺槐、国槐、梧桐,也有紫穗槐、野玫瑰、酸枣、野丁香,还有野生的桃树、杏树、李子树、软枣等。清澈流淌的河水中,鲫鱼、浮稍、麦穗子等鱼群在水草中游戏,还有泥鳅上窜下躜。春夏时节,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秋风过后,色彩斑斓的树叶悠然飘舞,野果累累。时至寒冬,雪飞河冻,雾凇、冰挂时常出现,白色线条勾画出的古城墙建筑群下玉雕般的景物呈现出晶莹剔透、苍茫神秘的北国风光。越河上有四座古石桥。最东头是“状元桥”,条石砌成,有白色石雕栏杆,与桥西水中的“文昌泉”、桥北偏西岸坡上的巨石“笔架山”构成一幅让人浮想联翩的幽古画卷。在南门瓮城外,是“南门桥”,桥面两侧有雕花青石护板。向西约150米是“鸳鸯桥”,该桥由南北两桥组成,南桥跨越“柳树行子沟”;北桥跨越越河。在南门瓮城下,有座“关帝庙”,大殿中供着文武两种装束的关公。庙院中有四棵高大的古柏,据说是明初建庙时栽植。在北崖上还有两座小型古建筑,一座是圆形的“敬惜字纸楼”,提倡人们将写过字的纸或落在地上的字纸捡起来投入其中,以示对文化的尊重;另一座是方形的“万骨楼”,提倡人们将散落的遗骨拾起投入其中,也算一种“义举”。当年开发建设时,全部保留了这些古建筑。
风雨沧桑
1938年初,日寇侵占潍县后,在南门桥头架设铁蒺藜路障,封锁了南门,对过路行人盘查、搜身。早市店铺的生意顿时冷落下来,有些店铺破产倒闭。日寇为了长期占领,半年后又解禁了南门,早市、集市慢慢恢复。将“南关操场”划为“军事禁区”。在操场南边,建起“日本领事馆”和“日本学校”,在其院墙刷上“中日亲善”和“大东亚共荣”的标语。强行将“电灯公司”并入日资的“胶澳电气公司”,1939年将原电灯公司的发电机拆除,安装了变压器,接受坊子电厂的来电,从此成为“潍县转电所”。“中华楼”被“中日合办”后改为“日本歌舞伎院”。在转电所南旁,办了一个乙炔厂,该厂将废浆倒入“南园下湾”。这个湾已有600年历史,它是明嘉靖年间刑部尚书刘应节修建“南园”时挖成。该湾泥质极好,宜做泥塑。乙炔废浆倒入后,刺鼻的“嘎斯味”,引起附近居民、泥塑业者及过路人的强烈反感。但有懂“乙炔”特性者,用湾泥把固化的废浆块包起来,在泥包上打个眼,立刻成了“嘎斯灯”,一时很多人挤在湾边就地制作,也有用白铁做成的。很快这泥的、铁的“嘎斯灯”就成为大街小巷夜摊的主要照明灯具。日寇还把河两岸及庙里的大树全部砍掉,说是做枕木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潍县光复。人们喜笑颜开,早市、大集、店铺的生意有些好转,但是国民党在这里驻军日益增多,除将“中华楼”当作敌产和敌产“日本领事馆”、“日本学校”收归军用外,还“号”了一些工厂店铺民房供驻军“备用”。日寇建的炮楼、暗堡大部分保留下来,路障也只拆除了一部分,南关操场仍为“军事禁区”,李弥的第八军就在操场上进行过训练。东南炮台城墙被刷上“戡乱建国”四个蓝底白色大字。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冬,国民党的“防务”形势日紧,开始沿河崖修建堡垒,并将河两岸的全部树木砍光。48年4月1日把北崖所有居民赶走。4月3日炸毁了越河上的3座古桥,在南门桥处用木头架了一座“吊桥”。4月10日解放潍县战役打到城郊后,又将南关操场当作飞机场,每日有小型飞机起降。4月18日南关南部解放,国民党驻南关的残部退到城外越河一带,并从城里调来民夫出城拆除北崖所有房屋。因“中华楼”系钢筋水泥结构,便用一堆地雷将其炸塌。这时解放军的炮火开始向城墙上下轰击,拆房被迫停止。至4月22日,国民党城外残部放火烧毁了南崖的所有房屋(只转电所幸免),向城内撤退。此时,我军缴获了停在南关操场上的两架飞机。国民党空军对越河以南街区进行了连番轰炸和扫射。4月23日夜解放军开始强攻南面城墙。英勇的战士冒着敌人猛烈的炮火,前赴后继,用高杆炸药包,连续三次成功爆破,在城墙上炸开一个深约7米,宽约6米的大豁口,部队从这里突入城中迅即攻占敌“城防司令部”。4月24日晨,城里全部解放。4月27日潍县全境解放,潍县战役胜利结束。市政府立即开始救助灾民,恢复城市生活。刚刚回到南北两崖的居民面对残垣断壁的“家”时,街政府的干部们及时到来,登记居民们的具体需要和宣讲党对受灾、受难贫苦居民的救助政策。及时运来了修房材料,根据登记的具体种类数目,无偿分发给居民,并发放救济金(北海币),救济粮(小米和大豆)。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早市、集市开始复苏,绝大部分的民房都能居住和使用了。工厂厂房、大型建筑恢复较慢,政府根据各类企业不同情况分别给予不同的货款,工厂商铺陆续开工、开业。在原鸳鸯桥、南门桥和城墙豁口处各修了一座木桥。南关操场又重新成为人们自由活动的场所。1948年底,市政府根据规划,首先将这里的早市、集市迁到“党家湾崖”和“柳树行子”一带。由于事前作了广泛深入的宣传和说明,迁市顺利完成。但还有一些摊点,虽然不再去越河南北崖了,却到南崖以南的空闲地和街巷又自发形成了新市场,这一点也体现了解放后市场迅速繁荣的良好形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