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恩承认“假洋鬼子”身份 | 系纯正“华人血统”向公众致歉 | |
|
施恩奶粉涉嫌虚假宣传及冒充洋奶粉事件17日告一段落。记者当日获悉,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美国食品生产企业数据库中并未发现名称为Scient的企业,这与施恩公司本月13日在公开声明中表述的“美国施恩国际有限公司授权施恩公司在中国大陆使用‘施恩’商标”等内容不符。在愈演愈烈的质疑声中,施恩公司17日终于开口承认,“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消费者一直以来视施恩为洋品牌、洋奶粉其实是一场误会。
在美找不到施恩奶粉厂
鉴于施恩奶粉所声称的涉及到美国企业,FDA对此事进行了追踪,搜索了美国注册食品生产企业数据库,没有发现名称为Scient的企业。
但在本月13日,施恩曾向记者发来声明称:“作为施恩公司的股东之一,美国施恩国际有限公司授权施恩公司在中国大陆使用‘施恩’商标。”然而,施恩迟迟拿不出商标使用授权书,还以“作为不同的独立企业,我们没有权利对美国施恩国际有限公司的情况作出回应”为由,不愿透露美国股东的真实身份。
而此前,广东省奶协前任理事长王丁棉就曾爆料,美国施恩其实可以看做是雅士利到美国虚设的一个空壳公司,这家美国公司与雅士利再“联姻”,组建中美合资性质的施恩公司,“其实就是利用消费者对国外公司的信赖,雅士利成立了一个假洋鬼子公司。”
美国奶粉市场到底有没有施恩品牌?在全球最大零售商沃尔玛的官方网站上,CBN记者没有找到任何“施恩”奶粉在线销售,或者在沃尔玛美国国内的连锁门店进行销售。
亦未找到施恩奶粉包装上标注的“施恩”(Scient)商标持有人―――美国施恩国际有限公司生产的任何奶粉产品。
注册地未见生产设备
FDA经过调查,不仅没有在美国国内搜索到具备生产、研发婴幼儿奶粉资质的“施恩”公司,而且“与Scient公司注册地址相同的企业,出现在我们的注册医疗器械数据库里”。
FDA称,注册信息上显示,这是一家从事进口医用手套的企业。函件这样描述:“我们在考察了上述注册地址后,发现这家企业没有任何生产设备。”
上述注册地址在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公园市(MontereyPark),位于洛杉矶东面。
而此前,北京消费者告施恩一案的代理律师彭剑曾向记者透露,施恩公司提供的美国股东注册地位于美国得克萨斯州,该公司于2007年5月7日注册登记成立,比2002年在广州成立的施恩公司“年轻”5岁。该公司的注册登记人为“FRANKLIN”,其名下还有两个以“施恩”命名的公司,注册地均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纯正“华人血统”
身陷“洋奶源门”和“洋身份门”的施恩在媒体愈演愈烈的声讨中终于承认自己“假洋鬼子”的身份。记者17日上午登录施恩官方网站发现,该网站挂出的施恩(广州)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董事会声明表示,公司对因未向公众介绍企业背景而引发的误会致歉。
这份末尾署名“施恩(广州)婴幼儿营养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利钿”的声明称,“施恩公司、包括施恩品牌完全由华人拥有。企业初创的宗旨,就是整合国际市场的资源,努力打造达到国际水准的婴儿奶粉产品。以往,我们从未向公众详细介绍公司的背景,因为我们觉得向消费者提供一流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对由此引起的误解,以及对众多妈妈造成的困扰和不安,施恩公司董事会在此向大家诚恳地道歉”。
声明再次强调,在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施恩全部采用从新西兰、澳大利亚的进口奶源,目的也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专家表示,施恩事件走到今天,企业终于有勇气道歉表明他们吸取了一些教训,能够道歉是有一定勇气和胆识的,最关键的是产品质量要有保障。但是施恩这份声明仍然“解释不够彻底”,“这‘华人’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背景,都应该向外界说清楚的”。
销量应声下跌
“假洋鬼子”说一出,市场立即给了施恩猛烈的回应:长沙市场销售应声下跌。记者从家润多、通程万惠、家乐福等超市了解到,这几天施恩奶粉的销售较之前有较大幅度下跌,有的超市甚至“销量接近于零。”
但是,由于尚未接到国家相关部门的正式通知,各大超市暂时没有对施恩奶粉采取下架、撤柜等措施。
但随着事情的进展,施恩奶粉涉嫌虚假宣传及冒充洋奶粉的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公众对之印象大变,很多消费者对施恩的欺骗性宣传感觉很愤怒。在长沙市芙蓉路某大型超市内,一位正在给4岁小儿子选购奶粉的张女士这样对记者说,虽然现在还没有充分证据证明施恩奶粉质量有问题,但其号称国外品牌、全进口奶源无疑是对消费者莫大的欺骗,性质非常恶劣。“我以后不会再购买这个牌子的奶粉。”
涉嫌消费欺诈
湖南商学院副教授甘德健认为,这已经涉嫌消费欺诈。对消费者而言,消费欺诈严重侵犯了其知情权和公平交易权,使消费者不能通过交易行为获得满意的产品和服务,损害了其合法权益。
而湖南湘和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肖应华表示,做虚假广告属于欺诈,消费者可要求对所购商品双倍索赔。如果双方协商不成,可以走诉讼程序。
谎言背后的法律缺失
“(冒充洋品牌)这个问题我们已经留意很久了,但涉及的部门太多,奶粉属于快消品,很难监测。”17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牟静君向记者表示。她强调,行业协会非常重视虚假宣传等现象,且在行业自律第一条就明确提出,杜绝夸大、虚假宣传。协会将在8月份年会上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据记者了解,目前中国对离岸公司或类似空壳公司的主要监管机构有商务部和国家外汇管理局。
“尽管商务部等部门均有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有很多薄弱之处,尤其是涉及多个职能部门管理协调的审批备案还有漏洞。”北京盛峰律师事务所律师于国强如是说。
于国强说,一般发现企业使用这种手法欺骗或误导消费者,是需要承担多种法律责任的。如果该企业对于业内其他企业的正常经营已造成损害,或对正常的经营秩序造成影响,有关部门或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可依据《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而如果该企业打着“外国公司”的幌子对企业产品进行虚假宣传,又或因该产品的质量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害,那么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追究该企业的相关法律责任。同时企业在宣传的过程中如违反我国《广告法》及相关法律规定,相关部门及利害关系方也可以依据《广告法》主张其的相关法律责任。
“正所谓一个谎言可以赚几十亿元,却没有合适的法律可以对其有效监管。”专家表示,“现在的奶粉已经都有原产地标注,可有的果汁就没有。国家在这些方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于国强表示,除了政策缺失、监管乏力外,“穿马甲”现象愈演愈烈也与国人盲目崇拜洋品牌有关。正是我们对洋品牌的过分迷信才导致不断有人炮制“假洋鬼子”欺骗国人。
还有多少“假洋鬼子”
其实,目前不光是在乳品行业内存在这样的现象,像化妆品、服装、体育用品、家装建材等行业也都大量充斥着这样的现象,像此前曝出的“欧典地板”、“加州牛肉面大王”、“丸美化妆品”、“慕思・凯奇床具”等便是典型的穿“洋马甲”者。
据了解,冒充洋品牌现象在婴幼儿产品方面相当普遍,除了奶粉,还有婴幼儿辅食、鱼肝油等产品。“打着属于‘澳洲’、‘新西兰’等品牌的公司可以说80%是空壳公司。即由华人在澳洲、新西兰等地注册公司和品牌,再将品牌进行授权。”一食品业内人士透露。
“热衷做假洋鬼子,并非中国独有现象。”专家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很多国外品牌也在大量采用我国的工艺和技术,产品从根本上已没太多区别,只要产品本身能满足消费者对品质的需求,就没必要苛求是否为国外品牌。当然,仅靠消费者来辨别“假洋鬼子”的真伪还远远不够。“我建议,政府机关及各行各业的行业组织等能不能借施恩事件,规范一下混乱的‘假洋品牌’市场?在法律、制度上进行完善。”
本报综合报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