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便捷登录,只需一步

微信登录,快人一步

搜索
查看: 2619|回复: 0

走进佛教(六)

[复制链接]

119

主题

21

回帖

1161

积分

小学四年级

wfits币
72 个
注册时间
2016-7-18
UID
119516
发表于 2018-3-16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章 佛法实践

佛法在世间流布,根本目的是要救度众生,使众生能够得到真实利益。如果脱离了实践,只能给众生一个言辞的说教,或是一个美妙的向往,而不考虑众生能否依教奉行、获得解脱,那样的佛法就成为戏论了。

一、扫除成见

(一)学佛的目的

我们来此世间,应该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导师们告诉我们同一件事:了脱生死,达到圆满的生命境界。如果来此世间做了一百件事,唯独这件事没有做,那等 于空来一趟。只知道追求欲望的满足,对自身的存在缺乏理性的审视,不谋求超越,被佛看作是做人的耻辱,斥之为“与畜生同死,自投黑暗”。

佛教常说“生死事大”,强调生死问题是做人应予以严肃对待的头等大事。

人生于世,诸苦逼迫,死而转生,生必有死。《无量寿经》说:“独生独死,独去独来。”我们在生死苦海中沉浮飘泊,孤苦凄惶,纵然有所作为、有幸福快乐,也难免被无常的铁轮所碾碎,找不到真正能够安身立命的归宿。这对于一个认真对待生命的人来说,无疑是极为可悲的事。

我们能够学佛、念佛,这是非常值得赞叹的事情,不管我们最初是以祈求平安和现世利益为目的,还是以学术研究为目的,或者是为了涵养身心,提升人格, 甚或是因为好奇心的驱使,带着批评、审视的目光乃至迷信的思想开始学佛。但是,佛法并不是附属于世俗生活的,更非纸上谈兵。学佛的唯一目的应当是:了断自 己旷劫以来的六道轮回之苦,然后以成佛之身倒驾慈航,引渡茫茫苦海中的芸芸众生。

简单地说就是:学佛成佛,念佛成佛,并使所有的众生皆能学佛成佛,念佛成佛。

学佛的人如果置生死大事于不顾,则是偏离了方向。

(二)学佛并非消极逃世

看破红尘、消极逃世绝非学佛的正途。如果修学佛法要离开大众,逃避现实,或者不问世事,闭目塞听,那都违背了佛陀的初衷。我们的烦恼从内心而起,无时不在,无处不现,无法逃避。

学佛的人认识到世事的虚幻多变,以尊贵的佛法为皈依处,心中有佛的光明照耀,当下就能自在安稳。既能投身到烦烦恼恼的生活当中,同时也能安住于解脱之道。

学佛的人远避声色货利,不似世人心无厌足,这也会令一般人产生想法,认为佛教不适合充满竞争和机遇的现代社会。

实际上,为众生服务是佛教的基本精神。世尊曾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不惟入地狱,且常住地狱;不惟常住地狱,且庄严地狱。”地藏菩萨也有“众 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誓言。这都是佛教“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入世精神的写照。佛弟子遵循佛的教导,以报恩之心无私地 为大众服务,以良好的品行带动社会风气。

世人所说的积极进取,不外是名利上的争逐。有谁想到牺牲自我、从事普度众生的工作呢?

(三)任何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法门

在社会上,人们或为生计奔忙,或执一己之见,因而无缘信受佛法。即使那些景仰佛法的人,心中也有很多顾虑。比如:

古来高僧大德苦行苦修才有所成就,我能行吗?

学佛需要清心寡欲,我放不下怎么办?

实际上,佛法是不会对任何人设置障碍的,有能力的人可以学佛,没有能力的人同样可以学佛。有的法门是为那些能够苦行苦修、根机猛利的人设立的,有的法门则是为那些不能精进苦修、摆脱不了世间烦恼的人所设立的。

在八万四千法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佛设八万四千法门对治)当中,有的难行、艰苦,有的则易行、安乐。

再者,我们并不是先把自己改造好以后再开始学佛。所谓“就路还家”,任何状况都可以作为学佛的起点。

和我们以前相信的任何事情一样,信佛是自然流畅的,不必等待某种特殊机缘,只需多多听闻,多多拜读,多多体会。

二、破疑生信

若人种善根,疑则花不开。

信心清净者,花开即见佛。

疑是离间之毒,是损伤慧命之刀。它使我们无法接触到宽广而高贵的真理。

信是人生益友,是旅途资粮。它能消灭贪欲、骄慢和恐惧,能使人常有在佛前之念,常有被佛拥抱之念,使人感到与佛同在,与佛同行,与佛同住。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变得越来越“精明”,甚至有些神经质,以至于把怀疑本身当做真理。在我们眼里,一切都不可信,一切都没有希望,一切都不能遵循。 我们盲目地怀疑一切,好让别人把我们当成有智慧的人。随时指出什么是错的,而不去问什么是对的,而且还不假思索地嘲讽传统的精神理念,否定以善意或平常心 所完成的事情。

我们错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当成真理,如果听到陌生的说法,那一定要打个问号。岂不知,人类的认识能力是微不足道的,我们所观察的范围,在宇宙当中仅是一粒微尘而已。

佛法是万物本具的真实,并非佛所创造,只是佛通过修证将其揭示出来而已。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如法修行去证明它,犹如自然科学中的法则,可以重复验证。

佛说:

我所说法,唯信能入。

什么是信?

信就是相信佛的智慧,而非相信自己的智慧。相信佛所说的话,才能契入佛法。

佛法之宏深,非凡夫智慧所能测度。我们首先要多多听闻,从中获得信心。

对于听闻佛的教法而信心深厚的人来说,喜悦之心自然生起。

入此境地,当不再进入迷惑世界。

三、好的开端

(一)启发自己

学佛是通往觉悟的唯一道路。因此,必须虔诚、恭敬、严谨。

而从另一个侧面看,学佛又像一门艺术,我们应该灵巧地启发自己进入祥和、喜悦的气氛之中。

我们可以从大自然中获得灵感:初升的红日,潺潺的溪流,浩瀚的天空,静谧的月色,拂面的海风……所有一切美好的景色都能在我们心中唤醒另一片天空; 我们可以找一些令自己神采飞扬的音乐,用来敞开自己的心胸;我们可以将一些令自己感动的诗偈或教法带在身边,随时提升自己的境界;我们也可以倾听一位法师 的开示,或听听神圣的唱诵;我们还可以在房间里点燃一炷香,摆放一束花,供奉一尊佛像或几本经书,简单而庄严。这样,我们的房间就会变得温馨而神圣。我们 就像会晤老朋友一样,喜悦而快乐地融入佛法之中。

(二)简单仪轨

佛堂:选择一间净室,于正位摆放佛像,时常礼拜。佛前一杯净水,每日更换。

若无条件,可不设佛堂,暂以佛经代替佛像礼拜即可。

佛像:愿生极乐世界的净土行人,专供阿弥陀佛一佛。朝夕瞻礼阿弥陀佛,表达景仰、归命、亲近、思念、感激之情。

正信的佛弟子,不供奉玉皇大帝、财神等,更不供奉大仙。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六道众生,也需要佛陀的救拔。

佛珠:手持佛珠,称一声或数声佛号,拇指数一粒珠,用以记数,达成相续念佛(也可用计数器计数)。

顶礼:亦称“和南”“头面接足礼”。众生恶业深重,须要顶礼弥陀,祈求垂慈接引。

顶礼之时,五体(两肘、两膝、前额)投地,双手于头的两侧掌心向上接住佛的两足(象征佛的福德和智慧)。

具体步骤如下:

1.合掌(十指并拢,掌心微空,置于胸前)。

2.躬身,左掌不动,右掌掌心向下按于拜垫中央,双膝跪下,左掌掌心向下按放左前方,右掌移至右前方,左右掌与肩同宽,额触垫上两掌间。

3.两掌外翻,掌心向上(接佛足),稍停片刻。

4.两手曲指内转,仍按于原处。头离拜垫,右掌掌心向下撑于拜垫中央,左掌立胸前,起身,合掌。

5.重复以上动作。礼拜结束时合掌曲躬,结印问讯(弯腰近九十度,手由合掌放至腹前结弥陀印——两掌掌心向上,指尖相对,右掌置左掌上,拇指相抵,余四指相叠——回复直立时,两手食指、拇指相抵,举至齐眉,尔后合掌当胸)。

动作宜平和、舒缓。

可以边礼拜边称念南无阿弥陀佛。

平时如果未曾留心上述仪轨,单以至诚恭敬心而礼敬、称念,亦无不可。

(三)三皈

成为佛教弟子的第一步就是皈依三宝。

“皈”是归投、归向。“依”是依止、依托。

“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宝”是稀有难得、尊贵无上之意。

佛圆满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是众生的导师、慈父,所以称为宝。

法有让我们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功能,所以称为宝。

僧有舍家弃欲、奉献佛教的恩德,所以称为宝。

三皈依

三宝        住持三宝        自性三宝

佛        十方一切诸佛        自性之觉

法        佛所讲的经典        自性之正

僧        传持佛法的僧团        自性之净

如同一个人堕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当中,濒临灭顶之灾,忽然发现一艘大船,于是奋力呼喊求救,当即遇救登船,获得新生。

人在世间,烦恼重重,若肯发心皈依三宝,则苦海可出,生死可了。

选择佛教作为终身信仰之后,可以请一位法师主持一个皈依仪式。庄重的仪式能够坚定我们的信心,升华我们的人格。

过去,有一位忉(dāo)利天(第二层天)的天子,天福享尽,七天之后就要死了。昔日的欢乐都离他而去,美丽的天女不再亲近他了,本来熠熠发光的身体现在变得毫无气色,腋下散发出汗臭,污秽不堪。

当他得知自己将要投入猪胎,就躺在地上哀伤流泪。

天主得知此事,指示他诚心皈依三宝,教他口念:

皈依佛,两足尊。

皈依法,离欲尊。

皈依僧,众中尊。

他便照着天主的指示,皈依了三宝。

七天的时限一到,他便死了。

天主很想知道这位天子死后生到何处,就遍观天上地下,但怎么也没发现他的下落,于是只好去请教佛陀。

佛陀告诉他:“你们天人只能看到下面,看不到上面。那位天子由于皈依三宝的缘故,转堕为升,已生在兜率天(第四层天)了。”

(四)五戒

五戒是佛教的根本戒律。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五 戒

不杀生        不杀害有情众生

不偷盗        不盗取他人财物

不邪淫        不发生违背社会伦理的性关系

不妄语        不妄造虚言、隐瞒事实

不饮酒        不喝酒

众生和我们一样,都珍爱自己的生命。剥夺众生的生存权,无疑是残忍的行为。而且,众生被杀害时要遭受极大的痛苦,其亲眷也会凄然悲恸。根据因果法则,杀生种下身遭痛苦、亲眷悲恸之因,所以当持不杀生戒。

贪取非分之财是可耻的行为。世人谋生不易,一旦失窃,就会遭受损失,生大苦恼。根据因果法则,偷盗种下未来贫贱、身心忧恼之因,所以当持不偷盗戒。

邪淫上逆天理,下乱人伦,自为衣冠禽兽,他人名节破损。根据因果法则,邪淫种下遭人凌辱、家眷不贞之因,所以当持不邪淫戒。

口是心非,欺骗他人,不但会失去他人的信任,更会使善良的众生受到伤害。根据因果法则,妄语种下口舌不灵、受人弊弃之因,所以当持不妄语戒。

饮酒过量会使人神智不清,不仅失态于人前,更能生起邪念恶行,久而久之,身体受损,恶名流布。根据因果法则,饮酒种下愚痴之因,所以当持不饮酒戒。

世尊之所以告诫我们要以戒为师,正是因为我们五浊恶世众生身常为恶,口常言恶,意常念恶,自己却全然不知,急急趋向恶道,甚为可怜。

戒律可以调伏我们的恶念,增长我们的信心,减少我们的烦恼,使我们厌舍恶行,专心办道,使佛教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受戒要审慎郑重,受戒后要谨守勿犯。如果难以全持五戒,可部分受持。

(五)一门深入

在探索过各种传统行法之后,应选择某一特定法门,千万不要陷入“购物心态”:从一种教法到另一种教法,从一位师父到另一位师父,到处选购,不肯一心 一意地修持任何一种法门。这样一来,在继续寻找的同时,寻找本身就成为固执的观念,使自己变成一位修行的观光客,忙得团团转,却没有一点成绩。

专修一种法门并不是要限制我们,而是修行实践的必然要求。虽说门门皆入涅槃城,然而就近入城之时,只能选其一门。我们应以全副身心遵行这种教法,同时以开放、恭敬的态度对待其他一切法门。

鼯鼠学会了五种本领:会飞,会跑,会游泳,会打洞,会爬树。

但它这些本领一样也没学精:会飞,但飞得不高;会跑,但跑得不快;会游泳,但游得不远;会打洞,但打得不深;会爬树,但爬不到树顶。

名义上它学会了五种本领,用起来却一样也不中用。

四、选择教法

释迦牟尼佛49年说法,对应千差万别的众生根机。有人天法,有小乘法,有大乘法,有自力苦修之法,有佛力救度之法,八万四千法门可谓异彩纷呈。

祖师大德为了使我们更加方便地学习和行持,结合时代因缘和众生根机,特别推崇某些经典和论释,整理出区别于其他法门的纲宗和教判(教相判释,将各种 教法分门别类)体系,以突显本宗特色,激励弟子安心起行。在历史长河中,各宗各派经历着各自的兴衰演变,其中生命力比较旺盛的是禅、密、净三宗。

禅宗、密宗等多靠自力在此秽土断惑证真,因此归入圣道门。

净土宗依靠佛力往生(前往净土,获得新生)西方净土成佛,因此又称为净土门。

净宗教判

净土门        易行道,以信愿行、靠他力救度的特别法门

圣道门        难行道,以戒定慧、靠自力修行的通途法门

众生根机的差别,决定了法门的多样性,这也恰好说明佛法严密性的一面。但是,如此众多的法门,要如何选择呢?

选择法门除了必须有经典依据、祖师传承之外,一定要教契时机,即必须要适合自己的根机、程度、环境和时代。修行某种法门,如果没有合乎经教的现实体验,得不到安心之乐,实则是法不契机(契合根机)。

经言:

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

智学证涅槃,愚学增生死。

现代人需要的教法,必须避免教条、排他性和复杂的形而上学,当下就能了解,简单而又深入,而且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修持。

(一)时代因缘

在选择法门之前,首先应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和自身根机。

1.时

世尊在诸多经典中预示佛法流传的三个时期: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

正法时期:佛灭度后500年间,有教,有行,有证。

像法时期:佛灭度500年后、1000年间,有教,有行,无证。

末法时期:佛灭度1500百年后、10000年间,有教,无行,无证。

现在已入末法千余年,众生去佛遥远,无真实的修行与证果,所以靠自力修行的圣道门日渐衰微。

2.处

我们生活在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本为秽土,又时逢末法、浊世,国土危脆,灾难频生;众生深陷贪嗔痴烦恼之中,心身交瘁。只有少数人踏上精神之路,周遭 没有人支持他们的选择。要想净心修习甚不容易,能够用来修持的时间很少,传法的善知识也很难找到,处处都是退转之缘。在此恶世之中,纵然已证菩萨位,若是 未至不退转地,也会因一念之差而落入恶业罗网,以至于前功尽废。所以,依自力修行是否能够证得道果,实在是未知之数。

3.机

末法众生,皆是业障深重、根机下劣之人。经言:释迦本师于娑婆世界人寿百岁时示现成佛,其间众生“悉是他方诸佛世界之所摒(bǐng,除去;放弃) 弃,以重业故”,“断诸善根,离善知识,常怀嗔恚,悉皆充满娑婆世界”,“专行恶业,如是众生,诸佛世界所不容受”,“是一千四佛所放舍者,所谓众生厚重 烦恼”。末法众生积习如山,心动如猿,意志薄弱,欲靠自力圆修戒定慧甚难,佛言“重于举三千大千世界”。

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众生天性淳厚,根机猛利,十人修行,九人成道。到了后来,业障逐渐增加,根机逐渐陋劣,在隋唐时代,尚有人仗自力了脱生死,现在已没有了。

(二)圣道难证

圣道即此土入圣之道。根机猛利的众生听闻正法,发起出离六道之心,抛弃自我知见,止息一切欲念,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远离颠倒,严持戒律,断恶 修善,努力精进,返妄归真,深入正定,不再做能起染污束缚之业,消灭再生于六道之因,以智慧剑断烦恼根,心自然与真实相应,最终必能摆脱世间法的束缚,证 得超越生灭的寂静涅槃。

圣道修行最基本的原则是戒定慧三学:

戒:恪守佛所制定的各种戒律,小罪亦见其可畏而不犯。

定:心的统一。远离爱欲与不善,逐渐趋入心的安定,寂然不动。

慧:了解并遵循四圣谛,观察思维,证得与真实相应的智慧。

自力修行的道路是极其艰难的。经中比喻说:修道的人像一头牛,背负着很重的东西,走在泥沼当中,虽然身体已经很疲倦了,但仍不敢左顾右盼或稍停片刻,一定要不停地努力,等到从沼泽走出之后,才可安心休息。

圣道八万四千法门是佛观机而说的,除了密宗兼以佛力而外,皆仗自力,若有一丝烦恼未断,则生死即不能免。在无量法门的修习过程中,若无明师指点,若 无真实持戒,若不熟悉解脱方法,难免迷失、堕落。即使生生不退,也要经过漫长得不可想象的时间方能断惑证真。正如一位尊者所说:“不要有证悟的希望,却要 一辈子修行。”这对于鞭策修菩萨行的人下恒久不懈的决心来说,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对普通人而言,却是“佛道悬远,闻者生畏”了。

很多人自身烦恼未断,欲于五浊恶世救助众生。其发心难能可贵,但其想法却是不切实际的。

桃水禅师名闻全国,曾在各地教过无数禅者。在他所主持的禅院里,有些学生因为不能忍受艰辛的课程,往往半途而废,但慕名而来的信徒却越来越多,法席非常兴旺。而这些却非桃水禅师所喜所愿,于是,他辞去了教席,向学生们告别后不知去向。

三年后,一位学生发现他在一座桥下和乞丐们生活在一起。这位学生立即恳求桃水禅师为他开示。

“如果你能像我一样在这儿过上两三天的时间,我也许可以教你。”桃水禅师说道。

于是,这名学生扮成乞丐模样,与桃水禅师共度了一天的乞丐生活。

第二天,乞丐群中死了一人。桃水禅师和这名学生于午夜时分将尸体搬到山前埋葬。事毕,仍旧回到桥下的栖身之处。

桃水禅师倒身便睡,但这名学生却始终不能入眠。天亮之后,桃水禅师对他说:“今天不必出去乞食了,我们那位死了的同伴还剩一些食物。”

然而,这名学生却一口也吃不下。桃水禅师说:“我曾说过你无法跟我学习的。”学生垂首无语。

桃水禅师挥挥手说:“你走吧!不要再烦我了。”

那名学生只好向桃水禅师拜别,黯然而去。

(三)净土易往

净土法门是世尊无问自说的他力易行之法,以信顺弥陀救度、称念弥陀名号为要。念佛人即使烦恼丝毫未断,只要信靠阿弥陀佛,一向专念弥陀名号,终将蒙佛接引,往生净土,成就佛道。

念佛往生是净土法门的主旨,也是一代佛教的主旨。净土三经皆说念佛往生之事:《无量寿经》有“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誓愿,《观经》有“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付嘱,《阿弥陀经》有“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的明示。

念佛法门无不可行之时,无不能行之人,因此普应群机,无论上中下根,皆可修学;世尊亲口劝导,十方诸佛证诚护念。末法时代,单靠自力修行,很少有人 证得果位,唯依念佛法门,仗阿弥陀佛本愿力往生西方,才可度脱生死。《无量寿经》说:末法万年之后,佛经渐渐流失,释迦牟尼佛哀悯邪恶炽盛的灭法时期众 生,特留此经,住世百年。若有众生听闻、拜读了这部经典,“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利根之人修习任一法门皆可得益。钝根之人则宜选修净土门。

世尊应化之时,众生亲闻佛法,自力修行容易成就。佛灭后两千五百年之今日,众生心力微弱,又不能见佛闻法,则应依止他力救度的净土门。

我们也可观察现实状况,依圣道开悟者,如凤毛麟角;依净土往生者,如经中所言:多如疾雨。

生值末法,万不可自恃才高,轻视净土法门,岂不知连智慧化身的文殊菩萨尚都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文殊菩萨发愿偈云:

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

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印光大师开示说:“佛法法门无量,无论大小权实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嗔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烦恼)凡 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深浅,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 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然一生西方,则生死已了,烦恼不生,已与在此地久用功、断烦恼净尽了生死者相同。”

中国的弥陀净土信仰始于西晋。东晋慧远大师(334—416,雁门楼烦人)于庐山东林寺首倡莲社,组成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弥陀信仰教团,对后世净土法门的弘扬产生了巨大影响。

净土宗的创立者,是唐朝善导大师(613—681,唐初临淄人,所著《观经四帖疏》《往生礼赞》《法事赞》《观念法门》《般舟赞》建立了净土宗完备 的教义体系)。大师继承龙树(佛灭后700年生于南天竺,中国大乘八宗共祖)、天亲(佛灭后九百年生于北天竺,所著《往生论》成为净土宗正依祖典)、昙鸾 (476—542,北魏雁门人,所著《往生论注》成为中国净土宗的奠基祖典)、道绰(562—645,隋唐汶水人,昙鸾大师的私淑弟子,善导大师的亲教 师。分判一代佛法为圣道、净土二门,著《安乐集》专弘净土)的净土他力果教理念,融汇自己净业修持的证悟,集成了以“他力本愿”为核心的净土思想体系,成 为净土教义的集大成者。其净土思想具有平民性、超越性的特色,把一度曲高和寡的殿堂佛教普及到社会现实当中,使凡夫众生也能得到人生利益。由净土信仰所衍 生的诚信、谦卑、报恩、安贫乐道、向往光明等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安定社会人心发挥了巨大作用。更重要的是,大师所提倡 的“凡夫念佛,往生成佛”的理论,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信众,以至于当时的长安城出现“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

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对症则良。然,处是娑婆,时是末法,机是愚恶,八万四千法门中,堪应此处、此时、此机的,唯有称名念佛一法。

元照律师,宋代高僧,广研《法华》义理、南山律学,发大誓愿:于娑婆秽土五浊恶世作世间导师,令一切众生入于佛道。后来读到《高僧传》中慧布禅师传 记,慧布禅师说:“西方国土虽然清净,但却非我所愿。假使生在净土莲花中受乐,何如在娑婆世界三途极苦之处救度众生!”这更坚定了他当初的想法。所以,在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对净土法门毫无兴趣。不仅如此,见到别人念佛求生极乐世界,他还毁谤、轻视。

直到有一天,他身染重病,神志不清,非常痛苦,这才意识到多年来的愿心虽然广大,但自己的能力无法胜任,不禁感伤流泪,深深自责。

后来,他拜读智者大师的《净土十疑论》,论中说:“初心菩萨,未得无生忍,要须常不离佛。”又引《大智度论》说:“具缚凡夫,有大悲心,愿生恶世, 救苦众生,无有是处。譬如婴儿,不得离父母;又如弱羽,只可传枝。”大意是:具足烦恼的凡夫,虽然有大悲心,发愿在娑婆世界救度苦难众生,但这是不可能做 到的。就像婴儿不能离开父母,又像幼鸟不能展翅高飞,只能从一根树枝跳到另一根树枝。

读到这段文,元照律师幡然悔悟,将平生所学全部放弃,专研净土教理,尽其余生,二十多年没再改转。

尤其是当他读到善导大师的“专杂二行得失之文”:

诸方道俗,解行不同,专杂有异。

但使专意作者,十即十生;

修杂不至心者,千中无一。

从此专心一意于六字名号,彻底归命阿弥陀佛,并将净土教法辗转相传,化导众生,普令一切众生专修念佛,同生极乐。

应当发愿愿往生,客路溪山任彼恋。

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这个人很懒,什么也没留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投诉举报|客服微信号:ppm0536|今潍网-潍坊论坛 ( 鲁ICP备14032312号 )

GMT+8, 2025-2-1 14:58 , Processed in 0.096855 second(s), 24 queries , Gzip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