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大集上的杂耍
六十年代以前,潍县白浪河“天桥”南北(今亚星桥),在沙滩上有个有名的“潍县沙滩大集”,在那里有卖糖葫芦、刀切糕等各种小吃的和卖各种小百货的,每到年节还有说书的,耍杂技的,拉洋片的等各种演出和杂耍,最有趣的当数“套圈”和吹‘’鼓荡子‘’了。有不少摊主在沙滩上打上桩子,用绳子圈成一个十多米直径的场子,再在场子中央摆上暖壶、茶碗、香烟、糖果等物品,然后将小竹圈卖给前来套圈的游客(一分钱四个圈),谁将竹圈完全套在“物品”上,被套中的“物品”就归谁,这是很难套中的,因为竹圈很小(刚刚能套过物品),又很轻,飘飘地很难完全套上去,而且要求竹圈不但要套上去,还必须完全着地才算套中。套圈的游戏很热闹,场子周围的人都不断地向场子里抛投竹圈,摊主一面要看是否有人套中“物品”,一面忙着用带铁钩的竹杆拣拾地上的竹圈,不断地扬起手臂,使竹圈从竹杆上滑落到胳膊弯里,然后再不断地数圈卖给游客。
一次我鼓起勇气买了一分钱的竹圈(四个),我很郑重地将第一个圈抛出去,竟然套中了一个小糖盒(里面只有一块糖),第二个圈又套中了一盒烟(很贵的烟),第三个圈在地上跳了两下后套住了一个泥茶碗,第四圈滚了几圈后套住了一个小泥娃娃,命中率如此之高惊动了周围的套圈人。我只留下香烟(拿回家给了父亲),其余的全换了竹圈(一共40个),竹圈多了,一次数个一起抛,竹圈抛完了竟一无所获,此后再也没有套过。当时我只有十二、三岁,很喜欢这些游戏,后来又见过几次套圈的,但是摆的物品少得可怜,而且“套圈”不是用竹子做的了,弹性都很大,更难套上去了。
摊主最怕“行家”来套圈了,有两三个套圈“行家”,每次来时都挎着竹篮子,套不满篮子决不回家,他们一次买一块钱的竹圈(400个),每个圈都要在嘴唇上转悠着沾上唾沫(圈加重后飘得差),然后瞄准目标再抛出去,他们只套圈子中央那几个目标,那都是近一米高的物品(名烟、名酒等),每一摞都值二十元左右,后来摊主便不卖给他们套圈了,他们只好求别人替他买,再后来卖主一见到他们挎着篮子来了,便赶紧收摊走人,等他们走了以后再摆上重新开始。
“鼓荡子”是在正月里卖的玩具,各地的叫法都不一样,太原人叫琉璃咯嘣;北京人叫‘’牛儿喇叭‘’,‘’琉璃喇叭‘’,湖北人叫‘’滴咚‘’,山东潍坊人叫“鼓荡子”。 “鼓荡子”为玻璃制品,用烧制玻璃瓶工艺吹制而成。颜色多为白色、紫红色或绿色,通体透明,大的约一尺长,小的也近半尺;形状有的像喇叭,有的像宝葫芦,只不过底部为平底,不通气,底部非常薄,并可振动产生“鼓荡、鼓荡”的清脆响声。玩的时候,嘴对着鼓荡嘴,轻轻地吹气吸气,即可发出悦耳的“鼓荡”声。一般玩耍不过当日,往往因为吹吸交替动作不协调,“呸”!“稀里哗啦”随着玻璃碎片的散落,底部已被鼓破。也有的人用双手合在一起,将琉璃咯嘣嘴子插入手掌心,用双手一张一合产生气流,将琉璃咯嘣弄响的,这一般都是大人,小孩是弄不响的。这种玩具现在已很少见了,据说在山东的周村集市上还可见到。
潘理达